歐盟沒招了?擬定的反制措施,是否會對美國發揮作用?歐洲的最強武器,為何始終拿不出來?
據觀察者網7月19日報道,面對欺人太甚的特朗普政府,歐盟正在醞釀第三輪反制措施,主要限制對象為服務貿易和政府采購。
隨著歐美之間的關稅談判愈演愈烈,8月1日的最后期限也即將到來,歐盟可以拿來反制的“籌碼”已經不多了。
其高官表示,“很明顯,我們在商品領域的反制空間基本耗盡,必須開始研究服務領域”。
歐盟本就處處受制于美國,且援助烏克蘭消耗了大量儲備,經濟上、甚至體制上都嚴重依賴美國。
與美國進行多輪談判之后,只能通過其他領域尋找反制手段。
現在,歐盟內部討論對于美國的“關稅霸凌”時,其主要目的已經變成了防止談判在截止日前破裂。
可以看出,歐盟并不是為了反抗美國,而是為了讓自己“輸”的好看點。
據報道,到目前為止,歐盟已經有了兩份包含不同措施的反制清單,甚至可能有第三份清單。
然而,不管準備多少反制清單,本質上的問題沒有解決,歐盟還是很難對抗美國。
一是安全防務依賴美國。
二是心不齊,各懷鬼胎,大部分國家,大部分人,只關注自己的利益。
三是害怕失去美國支持,俄烏戰爭還在進行,需要美國的軍事援助。
上述三點,導致了歐盟不管采取怎么樣的措施,最后的結果一定是進行不痛不癢的反擊,做做表面功夫,然后站著認輸,接受美國的條件。
現如今唯一的看點,就是美國最終會開出多少的關稅額度。是堅持30%?還是接受歐盟提出的20%,條件是開放汽車市場。
不過,其實歐盟工具箱中還有一個“殺手锏”——“反脅迫工具”,俗稱ACI。只不過大概率使用不出來。
2023年歐盟通過法律,當歐盟認定第三國“經濟脅迫”時,可以采取關稅、外國投資限制等廣泛手段加以反制,比如打擊美國的貿易服務,限制對美國開放市場等。
直白點說,使用ACI,就是和美國進行全面的貿易關稅戰,是破釜沉舟的做法。
歐盟內部還是有一些國家呼吁要對美國采取更強硬立場的,比如法國、德國等國家。
可能是看到了中國在與美國貿易關稅戰中的強硬姿態,想要效仿。
但在歐洲硬實力與美國差距巨大的情況下,強硬與否,并不關鍵。
而且這個“殺手锏”目前看來根本無法使用。
據歐盟規定,想啟用AIC需要27個成員國中15個國家的支持,而現在,歐盟大部分成員國對此的意愿并不高。
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反經濟脅迫條例》最早誕生于特朗普初次任期,旨在應對特朗普的經濟霸凌。
現在看來,歐盟的準備還是有一定的前瞻性,可惜還不夠,估計他們并沒有預料到如今的現狀。
如今的歐盟,可以說是同時得罪了所有的對手與盟友,內部國家還不團結,心懷鬼胎。
若再不及時醒悟,進行根本性的改變,可能真就要變成餐桌上的一盤“佳肴”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