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特朗普還在推特上說"希望中國繼續購買伊朗石油",話里話外透著客氣。
誰知道一轉眼,美國財長就換了副面孔,威脅要對中國買俄伊石油征收100%關稅,貿易談判瞬間變味了。
這出川劇變臉背后,藏著美國什么樣的小算盤?
90天休戰期末,美國突然掀桌子:拿能源開刀
時間回到7月21日,距離90天中美貿易休戰期結束只剩半個月。
就在這個關鍵節點,美國財長貝森特在CNBC采訪中突然攤牌。
他面帶微笑,語調平和,仿佛在討論天氣,卻說出了最冰冷的話:"中國是受制裁的伊朗石油和俄羅斯石油的大買家。"
話音剛落,威脅就來了。美方要將中俄、中伊能源合作納入貿易談判范圍,威脅征收高達100%的關稅。
這張能源牌,就這樣被重重拍在了談判桌上,發出了沉悶的響聲。仔細想想,這個時間點選擇得很有意思。90天休戰期即將結束,雙方都在為下一輪談判造勢。
美方此時拋出能源牌,明顯是想在最后時刻給中方施壓。就像一場撲克牌局,到了最關鍵的時候,有人突然亮出了王炸。
但這張牌真的有那么大的威力嗎?要知道,早在一周前的7月14日,特朗普就放過話。如果50天內俄烏無法實現和平,美國將對俄羅斯征收100%關稅。
同時對購買俄油的國家實施所謂"二級制裁"。這種"連坐"式的威脅,聽起來很嚇人。
美方的邏輯很簡單:既然你們買俄羅斯的石油,那就是在幫助俄羅斯。既然幫助俄羅斯,那就要承擔后果。
這套邏輯鏈條看似合理,實際上漏洞百出。
更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美方的態度變化實在太快了。
6月24日,特朗普還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這下中國可以繼續購買伊朗的石油了。"甚至還說,如果能促成中美能源貿易,"那將是我的榮幸"。
白宮當時還匆忙"找補",說總統的意思是伊朗顧忌中國利益才沒有封鎖霍爾木茲海峽。
從支持到威脅,前后只用了不到30天。這種政策大變臉,連川劇演員看了都要叫好。
問題是,這種反復無常的做法,真的能達到美方想要的效果嗎?
從力挺到威脅只用30天,美國這波操作暴露了什么
美方這種180度的政策轉彎,背后其實藏著更深層的焦慮。首先是國內政治的需要。特朗普政府面臨著多重壓力:通脹居高不下,支持率持續下滑。
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找一個"替罪羊"來轉移國內矛盾。中國自然成了最好的目標。對華展示強硬姿態,既能安撫國內的鷹派勢力,又能為自己的政治前途加分。
這是一舉兩得的政治算盤。
其次是戰略競爭的考量。美方越來越擔心中國在全球能源版圖中的影響力。
數據顯示,中國已經連續六年穩居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2024年上半年,中國原油進口量同比增長8.7%。這樣的數字讓華盛頓感到不安。
在美方看來,中國與俄羅斯、伊朗的能源合作,不僅僅是經濟行為。更是對美國主導的全球能源秩序的挑戰。這觸及了美方的核心利益。
第三是霸權維護的本能。
美國長期以來依靠美元霸權和金融制裁體系維持其全球影響力。但這套體系正在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
中俄之間的本幣結算、第三方轉口等做法,正在削弱美方制裁的威力。路透社評論員迪克森曾經指出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特朗普對俄油買家加征再高的關稅都無濟于事。中國不會理會,而且還有可能進一步激化中美間的貿易戰。最終結果就是推高美國國內的通脹。
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美方越是威脅,越可能傷害到自己。因為在全球化的今天,能源市場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試圖用政治手段強行切斷經濟聯系,最終只會適得其反。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美方這種做法暴露了其戰略思維的局限性。他們仍然停留在冷戰思維中,習慣于用"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國際關系。要么是朋友,要么是敵人,沒有中間地帶。
這種思維在當今復雜的國際環境中,顯然已經過時了。
面對美國能源大棒,中國早就布好了這盤局
面對美方的威脅,中國的回應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波瀾不驚。這種淡定,源于中國早就布好的能源安全大局。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回應很直接:堅決反對任何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復旦大學教授辛強的分析一針見血。北京不可能允許美國將關稅以外的問題"安插"進談判。中國堅持貿易談判必須聚焦貿易,不能被其他問題"綁架"。
這個立場清晰明確,沒有任何模糊地帶。
中國的底氣,首先來自戰略儲備的支撐。數據顯示,中國戰略石油儲備已經達到11.8億桶。
這個數字意味著什么?即使在極端情況下,也能保障國內幾個月的石油需求。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能源進口渠道高度多元化。
除了俄羅斯和伊朗,中國還從沙特、伊拉克、安哥拉等多個國家進口石油。這種"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策略,有效降低了單一供應商斷供的風險。
在應對機制方面,中國更是早有準備。中俄能源貿易大量采用本幣結算,繞開了美元體系。中伊之間也簽署了長達25年的戰略合作協議,建立了穩定的供應關系。
這些措施有效削弱了美方"二級制裁"的威力。
第三方轉口貿易也是一個重要的風險分散手段。通過馬來西亞、新加坡等第三方國家,可以有效規避直接貿易可能面臨的制裁風險。這種做法在國際貿易中非常常見,完全合理合法。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快速發展。電動車銷量占全球的60%,風能、光伏裝機量世界第一。
這種能源轉型不僅有利于環保,也在客觀上降低了對傳統石油的依賴。與美國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始終堅持開放合作的理念。
中國不是日韓歐,而是一個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如何與其他國家相處,這是中國自己的事,不容任何外部勢力指手畫腳。
這種戰略定力,正是中國能夠從容應對各種挑戰的根本所在。
能源戰打響,全球新格局的密碼藏在這里
這場圍繞能源展開的博弈,其意義遠遠超出了中美雙邊關系的范疇。
它實際上是全球能源治理體系大洗牌的一個縮影。
傳統的以美國為主導的能源秩序,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首先,去美元化的趨勢正在加速推進。不僅僅是中俄之間,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尋求替代性的支付體系。巴西、印度、南非等新興經濟體都在推動本幣結算。這種趨勢一旦形成規模,將對美元的國際地位構成實質性沖擊。
其次,多極化格局正在能源領域率先成型。美國不再是唯一的能源話語權掌控者。
俄羅斯、沙特、伊朗等傳統能源大國,以及中國這樣的能源消費大國,都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這種多中心的格局,使得任何單一國家都難以主導全球能源市場。
第三,能源安全的定義正在發生變化。過去,能源安全主要指的是供應安全。現在,還要考慮價格安全、環境安全、技術安全等多個維度。
這種變化對傳統的能源治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這場能源博弈可能出現三種情景。
情景一:美方威脅落地,全球供應鏈劇烈調整。但這種調整的代價將是巨大的,不僅推高全球能源價格,也會損害美國自身的經濟利益。
情景二:威脅成為空談,美方公信力進一步受損。
如果美方最終不敢真正實施威脅,其在國際社會的威懾力將大打折扣。這對美國的軟實力是一個重大打擊。
情景三:中美在能源領域尋求新的合作模式。這是最理想的結果,但需要雙方都展現出足夠的政治智慧和戰略眼光。
畢竟,在全球化的今天,合作共贏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無論哪種情景成為現實,有一點是確定的:全球能源治理體系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
在這個過程中,誰能夠適應變化、引領潮流,誰就能夠在新的格局中占據主動。而那些固守陳舊思維、試圖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做法,注定要被歷史所淘汰。
結語
美國這張能源牌,看似兇猛,實際上暴露的是自己的戰略困境和內心焦慮。
真正的全球能源安全,靠的是合作不是對抗,靠的是多元化不是霸權化。
面對能源政治化的新趨勢,各國該如何在國家利益和國際合作之間找到平衡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