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給歐洲下“逐客令”?罵人家審查,自己卻在翻留學生朋友圈……
特朗普又開始“說教”了。
7月23日,美國國務院在社交媒體上炸了條帖子,指著歐洲的鼻子罵:“你們對社交媒體的監管就是‘奧威爾式審查’,《數字服務法》保護的不是民眾,是歐洲領導人躲監督!” 這話聽著義正辭嚴,可轉頭就被扒出——美國自己正拿著放大鏡翻外國人的朋友圈,甚至給“敢審查美國人”的外國官員下了“逐客令”。
這波操作,活脫脫上演了一出“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荒誕劇。
一邊罵歐洲“搞審查”,一邊給歐洲官員發“拒簽令”
而且,美國對歐洲的“審查指控”,早就不是第一次了。
2月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副總統JD·萬斯指著歐洲官員的鼻子罵:“你們在背離根本價值!” 3月,聯邦通信委員會主席布蘭登·卡爾在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警告:“歐洲的內容審核規則會毀了言論自由!” 到了5月,國務卿馬可·魯比奧更直接,甩出一項新政策:凡是參與審查美國人在線言論的外國官員,別想拿到美國簽證——特別點名了歐洲和拉丁美洲。
這哪是警告,分明是“逐客令”。有歐洲外交官吐槽:“我們不過是讓Meta刪掉點仇恨言論,就被美國盯上了,他們自己的社交媒體上,煽動暴力的帖子滿天飛,怎么不說?”
更諷刺的是國務院那條“審查不是自由”的帖子。他們說歐洲的《數字服務法》是“奧威爾式”,可這部法律的核心是要求平臺刪掉仇恨言論、虛假信息,保護用戶隱私;反觀美國,Meta、X這些巨頭在歐洲因為違規被罰了上百億歐元,回美國卻啥事沒有——說白了,美國罵的不是“審查”,是“敢管美國公司的審查”。
美國的“審查雙標”:翻留學生朋友圈,找“敵意跡象”
就在美國指著歐洲罵“不自由”時,自己的審查早就嚴到了骨子里。
美國國務院給領事官員的指示里寫得明明白白:審核外國人社交媒體時,要盯緊“任何對美國公民、文化、政府、制度或立國原則表現出敵意的跡象”。簡單說就是——朋友圈發句“美國種族歧視嚴重”,可能就被拒簽;轉發篇批評美國政策的文章,入境時可能被拉去二次審查。
有留學生曬出自己的簽證拒信,理由赫然寫著“社交媒體內容顯示對美國制度有潛在敵意”,可他不過是在小某書分享了“美國校園槍擊案頻發”的新聞。更離譜的是,連歐洲學者去美國參加學術會議,都被要求提交過去3年的推特記錄,理由是“防止敏感言論”。
這種“只許自己罵別人,不許別人說自己”的操作,被歐洲議會一名議員戳穿:“美國所謂的‘言論自由’,是‘美國可以隨便說,別人不能隨便說美國’。他們給我們發‘逐客令’,不過是怕自己的霸權邏輯被戳穿。”
罵戰背后:美國巨頭的利益,比“自由”更重要
這場“言論自由罵戰”,說到底是生意。
歐洲的《數字服務法》生效后,Meta、X(原推特)因為沒管好平臺上的仇恨言論、虛假信息,已經被罰了超過200億歐元。這些美國巨頭急得跳腳,特朗普政府自然要出來“護短”——罵歐洲“搞審查”,本質是替自家公司向歐洲施壓,想少交點罰款,少受點監管。
而美國自己搞的“簽證限制”和社交媒體審查,說白了是“霸權式防御”:既想讓美國社交媒體在全球暢通無阻(哪怕傳播仇恨),又怕別人批評自己,于是用“逐客令”堵嘴。就像有網友調侃:“美國的言論自由,就像他們的漢堡——自己的能加雙倍芝士,別人的只能加生菜,加了培根就得被罵‘破壞傳統’。”
結語:當“逐客令”遇上“雙標”,自由成了霸權的遮羞布
美國給歐洲扣“審查帽子”,同時給自己的“逐客令”和審查制度貼“保護自由”的標簽,這種雙標早就不是秘密。
歐洲的監管是為了讓網絡更干凈,美國的審查是為了堵住批評的嘴;歐洲罰美國公司是按法律辦事,美國給歐洲官員發“逐客令”是霸權施壓。說到底,美國口中的“自由”,不過是“美國利益優先”的遮羞布。
就像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一名歐洲外交官懟萬斯的話:“當你們翻著留學生的朋友圈找‘敵意’時,最好先看看自己的言論自由,是不是早就成了利益的奴隸。”
(據《政治報》報道、美國國務院公告、歐洲《數字服務法》條文、網友爆料綜合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