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山微文明
文明 / 資訊 / 熱點 …
陳嘉庚(1874-1961),福建廈門集美人,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實業家、教育事業家和社會活動家,被毛澤東譽為“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他的一生以興學救國為己任,以勤儉自律為家訓,塑造了一個跨越時代的家族精神典范。
陳嘉庚。圖片來源:同安發布
陳嘉庚生于廈門集美,幼時其父陳纓杞為了生計遠渡新加坡經商,常年不在家,由母親孫秀妹一手帶大。母親出身書香門第,秉承“教子讀書”“治家勤儉”的家訓,不僅督促他讀書識字,也時常帶著他下田下海勞作,使其從小養成吃苦耐勞的品格。后來,陳嘉庚來到南洋,父親將他帶在身旁,傳授經商秘訣。父親對“愛拼才會贏”這一信條的堅信,也深深影響了陳嘉庚。
與父親一起在商海打拼的陳嘉庚,十分善于學習總結,不斷吸納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充實和壯大自己的企業。更難能可貴的是,歷經商海沉浮的陳嘉庚始終堅守“誠信”的原則。其父親的企業因受排擠破產時,陳嘉庚以極大的誠信與毅力,重整旗鼓、還清父債、開辟市場,奠定和樹立了他的企業信譽和做人威望。
集美小學校園內的陳嘉庚塑像。圖片來源:集美小學
一生將大愛奉獻給國家、革命、教育事業的陳嘉庚,在家庭生活中,則以嚴父的形象出現。他認為:“父之愛子,實出天性,人誰不愛其子,唯別有道德之愛,非多遺金錢方謂之愛。且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實乃害之,非愛之也。”
陳嘉庚的第五子陳國慶從學校畢業后,進入父親的工廠工作。陳嘉庚對他說:“從現在起,你應當自立了,不要依靠我,我有錢也好,沒錢也好,都不會留給你們。”于是,陳國慶和工人們一樣,從早晨7點干到晚上10點,每天三頓飯都在工廠里排隊吃食堂。有一次,工廠為支援抗戰組織募捐,每人捐3塊錢。陳國慶囊中羞澀,硬著頭皮去求父親幫忙,卻被陳嘉庚拒絕,并說道:“幾塊錢對于我是太小的事情,但我就是要從這些小事上培養你們的自立能力。普通工人能做到的事,陳嘉庚的兒子更應該做到。”
1949年,陳嘉庚在新政協籌備會上講話。圖片來源: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陳嘉庚一生節儉至極,穿補丁衣、用斷繩皮箱,自定伙食標準每日不超過5角錢,卻將畢生財富投入教育,甚至在經濟危機時變賣產業維持辦學,留下“出賣大廈,維持廈大”的佳話。在陳嘉庚的教誨和親身示范下,陳家后輩雖遍布世界各地,但多秉承了勤儉的美德,并熱心公益。
陳嘉庚以“教子以勤,治家以儉”為核心的家風,將個人修養、家族責任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他通過嚴苛的自我要求與無私的公益奉獻,詮釋了“金錢如化肥,散播才有意義”的價值觀。
稿件來源:中國紀檢監察雜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華家風》欄目、中國僑網、福建省婦聯家兒部、觀八閩、福州市婦聯等 綜合編輯:倉山微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