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印度臟亂差,狗都不一定愿意去。”
這次印度主動“開放”簽證政策,確實很難激發中國游客的興趣,畢竟如果要選擇出境游,又有多少人會主動選擇前往印度呢?
更何況,五年前是印度單方面中斷了中國的旅游簽證通道,如今有需要了又重新打開,難道我們是那種可以隨時被召喚的“隨叫隨到”者嗎?
倘若印度不做出實質性的改變,哪怕再過五年、十年,中國游客的熱情恐怕依然難以被點燃……
印度恢復中國旅游簽證
五年前,是印度率先關閉了中印之間的旅游大門。
在2020年中印邊境緊張局勢引發的外交冷卻中,印度率先收緊對華簽證政策,電子簽證和旅游簽證同步凍結,雙邊人員流動幾乎陷入停滯。
到了2025年7月23日,印度駐華使領館發布正式通知:中國公民可重新申請旅游簽證,但必須通過北京、上海、廣州、香港四地的簽證中心提交紙質材料。
這項政策調整被視為中印關系逐步回暖的重要標志。
回顧2019年,中國赴印游客數量約為30萬人次,雖然僅占印度整體外國游客的2.9%,但在印度旅游業眼中,中國游客是極具潛力的客群。
當時印度旅游業已占其GDP的6.8%,支撐著4000萬個就業崗位。
疫情三年間,印度旅游收入銳減近四成,為重拾市場,印度在2023年啟動了“不可思議的印度”全球推廣計劃。
泰姬陵潔白的圓頂、拉賈斯坦古堡的紅色城墻、喀拉拉邦的椰林水道,這些曾吸引全球目光的景觀,如今被印度政府寄予厚望,希望借此吸引中國游客。
除了經濟考量,這一政策調整背后也蘊含著更深層的戰略意圖。
2024年中印雙邊貿易額達到1350億美元,中國穩居印度第二大貿易伙伴。
在貨物貿易之外,印度希望通過旅游交流促進民間互動,為雙邊經貿合作打下更穩固的社會基礎。
不過,政策的善意仍面臨現實挑戰——中國公民目前仍無法申請電子簽證,必須通過紙質申請,流程繁瑣、耗時較長,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策的吸引力。
國人態度冷淡
與印度方面釋放的積極信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公民的冷淡反應。
在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平臺,“印度恢復旅游簽”的話題下,多數評論都帶著謹慎甚至質疑。
有網友直言“泰姬陵的壯觀比不上德里街頭的混亂”,還有人調侃“去印度更像是參加極限挑戰,不適合休閑度假”。
這種集體認知并非毫無根據。
2023年中國出境游恢復至疫情前的85%,但其中80%的游客流向了東南亞、歐洲和北美。
印度在出境目的地排行榜上始終排在第30名之后,2019年赴印中國游客僅占出境總人數的0.2%。
這種差距背后,是旅游偏好的顯著差異:中國游客更看重簽證便利性、基礎設施完善度以及服務體驗。
泰國的落地簽、新加坡的中文環境、日本的精細化服務,都恰好契合了這些需求,而印度在這些方面仍存在明顯短板。
信息傳播的片面性也影響了公眾認知。
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關于印度的內容中,60%集中在街頭市井的獵奇畫面。
例如恒河邊的宗教儀式、德里老城區的密集市場,而展現其文化與自然之美的內容僅占20%。
這種“標簽化”的傳播方式,使得許多中國游客對印度的認知停留在“神秘但不便”的印象層面。
盡管印度政府在2024年加大宣傳力度,邀請中國博主參加拉賈斯坦沙漠節,但其影響力仍難扭轉長期形成的固有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商務與學術交流已出現回暖跡象。
2024年中國赴印商務旅客增長15%,主要集中在新能源與IT行業;2023年在印中國留學生約2萬人,多數就讀醫學與工程專業。
這種“功能性出行”的增長,為旅游市場的復蘇提供了潛在基礎,但要真正轉化為大眾旅游熱潮,仍需打破認知壁壘。
印度的臟亂差亟待改善
若想吸引中國游客,印度首先必須解決其旅游環境中的諸多問題。
最直觀的短板在于基礎設施落后——
截至2024年,印度高鐵僅占鐵路總里程的5%,而中國高鐵總里程已超過4.8萬公里;新德里全年有180天空氣質量指數超過150,屬于“不健康”級別,冬季霧霾甚至導致10%的國際航班延誤。
對于習慣了國內“說走就走”的中國游客而言,這樣的交通與環境條件無疑構成了重大障礙。
環境衛生與公共服務的差距同樣顯著。
2023年印度城市垃圾處理率僅為60%,在阿格拉、瓦拉納希等熱門旅游城市,景點周邊垃圾堆積問題屢遭游客批評。
恒河作為印度教圣河,其水質污染問題長期未得到有效治理,與中國游客熟悉的西湖、漓江等景區的高標準管理形成強烈反差。
2024年中國國內旅游人次達60億,景區的標準化服務已成為游客的“基本期待”,這種對比進一步降低了印度的吸引力。
安全問題更是讓游客望而卻步。
2025年印度東北部曼尼普爾邦的民族沖突尚未平息,中央邦與恰蒂斯加爾邦因毛派武裝活動被列為高風險區域,中國外交部仍持續發布旅行警告。
女性游客尤其關注人身安全——印度交通事故率全球最高,2023年交通死亡人數高達15萬,平均每小時就有17人因交通事故喪生。
盡管針對外國游客的犯罪案件有所減少,但仍高于東南亞國家平均水平。
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使印度在“安全旅游目的地”排名中長期處于下游。
印度也并非毫無作為。
2023年啟動的百億美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正在逐步推進。
孟買機場T2航站樓擴建工程預計2025年底完工,將新增100個國際航班停機位。
拉賈斯坦邦在齋普爾至阿格拉之間修建了景區輕軌,將行程時間從6小時縮短至3小時。
喀拉拉邦試點電動觀光車,推動“零碳旅游”理念。
2024年推出的24小時多語種服務熱線,已為超過5萬名外國游客提供幫助。
但這些改善是一項系統性工程,短期內難以徹底扭轉旅游生態。
中印關系的新契機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旅游簽證的恢復仍為中印關系帶來了新的可能。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中印在歷史與文化上有著深厚的聯系。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玄奘取經的故事廣為流傳,菩提迦耶、鹿野苑等佛教圣地對中國游客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這種文化共鳴,是兩國旅游合作最寶貴的基礎。
經濟互補性也為合作提供了動力。
2024年印度旅游業直接收入達2000億美元,若中國游客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并穩步增長,每年可為印度帶來約30億美元收入,帶動酒店、餐飲、零售業新增10萬個就業崗位。
同時,中國游客偏愛文化體驗與定制化行程的特點,也可能促使印度旅游業從單一遺產觀光向深度文化體驗轉型。
政策協調是關鍵突破口。
目前中印簽證政策存在不對等現象:中國對印度公民實行單次入境30天免簽,而印度仍要求中國公民申請紙質簽證。
若印度能逐步恢復電子簽證,將審批時間從目前的5-7天縮短至3天以內,將極大提升便利性。
此外,開通更多直飛航線也至關重要——目前中印直飛僅覆蓋北京、上海等6個城市,若能增加成都、廣州等熱門客源地航線,將顯著降低出行成本。
長遠來看,旅游合作的深化有賴于民間互信的建立。
2023年中印啟動“青年領袖交流計劃”,2024年舉辦“中印文化月”活動,這些舉措都在為旅游市場打基礎。
如果印度能持續改善基礎設施與安全環境,中國輿論也能更全面地認識印度的多元面貌,那么旅游或將成為推動中印關系的“輕杠桿”,讓兩國人民在泰姬陵的月光下、在漓江的漁歌聲中,重新發現彼此文明的魅力。
結語
所以說,只有先提升自身形象與條件,才能真正吸引外來游客。
假如,有一天印度解決了那些負面問題,你會考慮去印度旅游嗎?
參考資料:【1】九派新聞2025-07-23《時隔五年,印度恢復向中國公民簽發旅游簽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