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中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特朗普
特朗普每一次以提高關稅的方式發起沖擊,總要有人為此付出代價。這一次,特朗普再次對全球多個國家發起無差別關稅攻擊,無論是美國的傳統盟友還是潛在對手,都未能幸免。
全球經濟局勢正變得愈發復雜。日本在經過數月的抵抗后,最終選擇了妥協,這成為繼1985年廣場協議之后又一次具有標志性意義的讓步。
那么,日本為何從最初的強硬態度逐漸轉向妥協?在美方的極限施壓下,中國卻展現出更強的韌性,中國又是如何應對這輪關稅挑戰的呢?
石破茂
做美國盟友要付出的代價
美國的關稅政策,與其說是貿易手段,不如說是一種盟友忠誠度的檢驗,同時也是一種變相的資金索取。第一個被施壓的對象,就是日本。
起初,日本在汽車、大米等關鍵產業上堅持立場,但在美國的高壓政策下,最終還是選擇了妥協。這份“前所未有”的協議表面上看似讓步,比如將汽車關稅從25%降至15%,但背后的代價卻極其沉重。
日本汽車
日本必須全面開放市場,允許美國的汽車、卡車、大米及其他農產品自由進入本國。不僅如此,日本還承諾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這幾乎可以被視為現代版的不平等條約。
日本幾乎是用巨額資金換取一個喘息的機會。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讓步對日本的經濟支柱和政治穩定都構成了嚴重沖擊。
日本和美國簽訂協議
令人意外的是,消息公布后,日本股市竟然出現上漲。這或許正是日本“割肉止損”的無奈之舉與現實選擇。同樣面臨困境的還有韓國,其處境甚至更加艱難。特朗普提出的要求極為苛刻,不僅要求韓國擴大市場準入,還直接索要4000億美元。
這筆金額幾乎相當于韓國全年財政預算的總額。韓國政府表示難以承受,但為了防止關稅威脅落地,只能艱難推進談判,尋找可以接受的折中方案。
當看到日本已經屈服,韓國又能堅持多久呢?這種壓力促使韓國開始將目光轉向另一個方向——中國。
日本產業
盟友增持美債
貿易領域硝煙彌漫,金融戰場更是暗潮洶涌。其中最關鍵的一環,就是美債。作為曾經持有美債最多的國家,中國正在逐步減少其持倉,雖然動作不大,但釋放的信號卻極為明確。
連續90天減持,累計金額達280億美元,中國持有的美債規模已下降至全球第三。這不是情緒化的對抗,而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戰略性調整。
特朗普
中國這樣做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降低對美元資產的依賴,降低潛在金融風險,并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鋪平道路。
對于華盛頓而言,這無疑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美國財政赤字不斷擴大,正急需資金填補缺口,而最大買家卻在逐步退出。更嚴重的是,這種行為可能引發連鎖反應。一旦市場形成“中國正在撤離”的共識,誰還會愿意繼續接手美債?
媒體報道
那么為何美國金融市場尚未出現崩潰?因為美國政府早已有所安排。在中國減持的同時,英國、日本、加拿大等盟友卻在大量購入美債。英國甚至一舉成為第二大美債持有國,加拿大更是在一個月內增持超過600億美元。
這種“你減我增”的協調性操作,顯然不是偶然。更像是精心策劃的戰略配合。日本增持是為了穩定日元匯率,而英國的買入則恰好抵消了中國的減持。
與其說這些國家是主動支持美國,不如說他們被推上了“接盤”的位置。這也說明,美國對中國可能的撤離,早有預案。當這些國家在為美國金融穩定做出犧牲的同時,中國目前的處境又是怎樣的呢?
媒體報道
中國狂甩美債
在這輪由美國發起的金融博弈中,中國并非被動應對,而是展現出更強的戰略主動性。以往,特朗普對全球發起關稅戰時,多數國家都試圖爭取豁免,只有中國選擇以對等手段進行反制,你加多少,我就還擊多少。
而在金融層面,中國減持美債的決策,某種程度上也是被美國自身行為所推動的。美國參議院曾有議員公開表示,要“凍結敵對國家持有的美債利息”。這種言論無疑向外界傳遞了一個信號:在美國的資產并不安全。
媒體報道
這反而促使中國加快了減持步伐。與其將巨額資金置于他人掌控之下,不如提前布局。更有趣的是,美國的態度也出現了微妙變化。
特朗普罕見地公開稱贊中國在芬太尼問題上的合作表現,多位美國高官也相繼表達訪華意愿。這些舉動釋放出一個清晰信號:美國現在有求于中國。
特朗普簽訂法案
美國盟友推向對手的懷抱
美國的極限施壓原本旨在孤立中國,但結果卻適得其反。反而促使一些盟友轉向中國尋求合作。
韓國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面對美國提出的巨額“保護費”,韓國陷入了困境,不得不重新審視與中國的關系。同樣,印度在面對美國的強力施壓后,也開始表現出與中國加強合作的意愿。
韓總統
印度外長近期高調訪華,并積極參與上合組織相關活動,這一系列舉動表明,印度并不打算將所有希望寄托在美國身上。
這些趨勢匯聚成一個清晰的信號:美國越是施壓,一些國家就越傾向于尋求戰略平衡,而中國,則成為這一平衡體系中的關鍵支點。
這也意味著,如果特朗普希望在全球事務中尋求解決方案,與中國的理性對話可能是為數不多的有效路徑。
特朗普
美元的王座還能坐多久?
最近最耐人尋味的事件之一,是美國政府竟然允許英偉達向中國出口“降級版”的H20芯片。這一舉措,與拜登政府將科技封鎖作為核心戰略的立場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反映出特朗普政府更深層的思維邏輯——一切皆可交易。在他看來,芯片并非不可觸碰的戰略壁壘,而是可用來換取利益的籌碼。
這或許是一種釋放善意的方式,意在緩和中美關系。但中方的回應依然謹慎。要重啟對話,需要的是“真正的誠意”和“實質性的行動”。
中國發言人
這場中美之間的博弈最終將引出幾個根本性問題:盟友們的“接盤”還能持續多久?一旦中國完全清空所持美債,誰又能為美國的財政赤字買單?
更深層次來看,當世界各國都在尋找美元的替代選項時,那頂戴了半個多世紀的霸權王冠,是否還能穩穩地戴在頭上?
全球的未來,或許就取決于中美這兩個大國,能否在布滿荊棘的博弈中,重新找回那份早已失落的平衡與默契。
媒體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