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刺汪蘇瀧非原唱?不露臉開演唱會?千萬網紅旺仔小喬被罵上熱搜
網友:現在啥人都能開演唱會了?
近日“旺仔小喬演唱會不露臉”事件引發巨大爭議。
據了解,她是2005年出生的山西臨汾籍歌手,2020年15歲時憑借一條不露臉唱歌視頻走紅,目前在抖音擁有超過2300萬粉絲。
她的視頻內容多為不露臉演唱歌曲,代表翻唱作品包括《年輪》《起風了》等。
爭議核心:高票價與低誠意引發公眾質疑
票價對標一線歌手,但內容支撐不足
票價定為268元(最低)至968元(最高),接近林俊杰、薛之謙等專業歌手定價,但演出時長僅90-120分鐘,28首歌中原創僅7首(25%),其余均為翻唱或合作曲。
網友質疑:缺乏原創作品卻收取高溢價,有“收割粉絲”之嫌。
“全程蒙面”疊加分區票價,合理性存疑
購票條款規定“不露臉不構成退票理由”,被批為“霸王條款”。
內場票(968元)與看臺票(268元)差價達700元,觀眾質問:“看不到臉,坐哪聽有何區別?”
假唱風險與身份真實性擔憂
面具遮擋口型,觀眾擔憂替唱或假唱。盡管主辦方承諾采用薄紗面具+音軌實時監控,并接受文化部門監督,但實操效果未經驗證。
網友調侃:“替身戴面具放錄音,我也能是旺仔小喬”。
旺仔小喬的回應與矛盾點
不露臉原因:隱私創傷與藝術主張
未成年遭騷擾:16-17歲時被私生飯跟蹤、凌晨敲門,留下心理陰影;容貌焦慮:童年因外貌被校園霸凌,擔心露臉導致音樂被否定。
提出“以聲代人”理念,援引國外蒙面歌手(如Sia、YAMA)的先例。
“既要又要”的雙標爭議
商業活動露臉 vs 粉絲付費隱藏:與黃曉明、張韶涵等明星合作時曾露臉,但演唱會拒絕面向粉絲展示真容,被批“享受明星紅利卻逃避公眾責任”。
掉粉危機:官宣后4天掉粉近60萬(從2344萬降至2284萬),反映粉絲對“神秘感營銷反噬”的失望。
與汪蘇瀧的版權爭議:專業性質疑升級
《年輪》原唱言論風波
旺仔小喬翻唱《年輪》時多次強調“原唱是張碧晨,非汪蘇瀧”,并稱“自己認定的事不會改”。
汪蘇瀧作為這首歌的詞曲作者和版權所有者,曾在脫口秀中表示“這首歌除了張碧晨,其他都是我的”。
事實糾偏:汪蘇瀧是《年輪》唯一詞曲作者及版權方,且2015年同步推出張碧晨女聲版與本人男聲版。
行業慣例中,同期授權雙版本可認定“雙原唱”(如QQ音樂標注張碧晨,網易云標注雙原唱)。
專業性質疑加劇
錯誤將“首唱=唯一原唱”,以“傳播度更高”否定版權事實,暴露音樂知識短板。此前也因為演唱《戀愛告急》,引發版權爭議,還疑似陰陽鞠婧祎。
此前翻唱字幕甚至打錯汪蘇瀧名字(后修正),進一步損害專業形象。
網友評論兩極分化
支持方觀點
隱私權應受尊重,購票前已告知蒙面形式屬自愿消費。
創新形式打破“顏值審判”,如日本蒙面歌手Yama(露出嘴巴)在華演出未引發爭議,因其靠原創作品成名。
批評方核心質疑
性價比失衡:翻唱為主卻收高溢價,對比網紅那藝娜99元唱原創《愛如火》,旺仔小喬968元定價被指“收割粉絲”。
行業惡性循環:擔憂此例若成功,將催生更多“無作品高溢價”網紅演唱會,擠壓專業音樂人生存空間。
雙標爭議:商業活動露臉 vs 粉絲付費隱藏,被指“既要流量紅利,又拒公眾責任”。
根據市場反饋結果——目前大麥數據顯示,268元檔售罄,968元票滯銷89,暗示觀眾對“高溢價低誠意”的抗拒。
當網紅以“神秘感”積累粉絲,卻以高溢價商業化時,需匹配足夠作品誠意(如Yama靠原創支撐蒙面演出),否則易被視作“割韭菜”。
我要說的就是這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