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廣西各民族在邊疆地區繁衍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其獨特的民族文化傳承與交融成果,“壯美邊疆 青春聚力”桂林理工大學、浙江大學暑期聯合社會實踐團于7月11日下午14點走進廣西民族博物館進行參觀。實踐團成員緩步穿行于展廳,目光追隨著廣西各民族的服飾、器具與圖文史料。有人駐足凝視古老銅鼓上的紋飾,有人輕觸傳統織錦的紋理,低聲交流著邊疆民族文化交融的印記,眼神中滿是對這片土地歷史的敬畏與探究。實踐團成員表示,觸摸著展廳里的老物件,仿佛觸到了邊疆民族交融的脈搏,這些文化瑰寶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團結的紐帶,我們青年定要讓這份璀璨在新時代綻放更亮的光。
文物不語,見證千年交融史
推開博物館厚重的大門,時光仿佛在此刻回溯。實踐團成員們緩步穿行于展廳,柔和的燈光下,一件件承載著歲月痕跡的文物靜靜陳列,無聲卻有力地訴說著八桂大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漫長歷程。
在“霓裳銀裝”展區,一件清代壯族織錦被面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靛藍色的底色上,漢族傳統的“萬字不到頭”紋樣與壯族特有的“繡球紋”相互纏繞、穿插,細密的針腳在一平方厘米的面積里交織出七組經緯,每一根絲線都凝聚著匠人千錘百煉的技藝。展簽上的文字清晰記載:這件道光年間的珍品,是漢族織工傳入的挑花技藝與壯族“通經斷緯”技法碰撞融合的結晶。“你看這紋樣的銜接多巧妙,漢族的吉祥寓意和壯族的生活智慧完全沒有違和感。”桂林理工大學的苗族學子楊雪指著織錦輕聲感嘆,指尖在玻璃展柜上輕輕滑動,仿佛能透過冰涼的玻璃,觸摸到當年工匠們專注的眼神。
不遠處的展廳里,一件民國時期的京族裾衫裙同樣引人駐足。裙身繡著的“海馬逐浪”圖案靈動鮮活,是京族先民與海洋相依共生的文化圖騰;而襟邊點綴的漢族“纏枝牡丹”紋樣,則以雍容華貴的姿態,為這件充滿海洋氣息的服飾增添了幾分內陸文化的溫婉。
圖為實踐團成員認真參觀博物館展品。賴俊錦 供圖
轉至“銅鼓文化”展區,一面漢代蛙紋銅鼓靜靜佇立。鼓面中心的太陽紋向外輻射,周邊環繞著蛙形裝飾,紋路間還穿插著中原地區常見的云雷紋。講解員介紹,銅鼓是廣西多個民族共有的文化符號,不同時期的銅鼓紋飾,總能找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印記,“這面鼓上的云雷紋,就是中原文化向南傳播的有力證明,說明早在千年前,各民族的文化就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相互滋養。”實踐團成員們圍站在銅鼓前,透過斑駁的銅綠,仿佛能看見古代各民族在鼓聲中歡慶、在協作中生產的熱鬧場景。
薪火相傳,青春接力民族情
隨著參觀的深入,更多跨越民族與時空的文化印記漸次展開:侗族鼓樓的飛檐里藏著漢族榫卯工藝的巧思,瑤族銀飾的圖騰中能尋見苗族文化的影子,回族先民帶來的香料技藝早已融入壯族飲食的煙火氣……這些細節如同一顆顆珍珠,被“民族團結”的絲線串成璀璨的項鏈,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
圖為實踐團成員認真聆聽現場講解員的介紹。邱榮煜 供圖
三個小時的參觀在不知不覺中接近尾聲,當實踐團成員們走出博物館時,午后的陽光依舊熱烈。回望這座承載著民族記憶的建筑,實踐團成員們眼神中多了幾分堅定。實踐團成員此刻心中涌動著同樣的感悟: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而青年是未來的書寫者。那些鐫刻在織錦、銅鼓、古籍里的團結密碼,終將在新時代的青春實踐中,被解讀出更鮮活的意義,讓民族團結的薪火在八桂大地上代代相傳、生生不息。(通訊員 孫佳雨 韋孌鈺 黃韋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