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第二屆楚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淮南師范學院舉行,來自全國各地專家學者共同擘畫江淮楚文化研究新藍圖。繼2024年順利完成首期文化尋訪路線(武王墩墓—安豐塘—春申君墓—廉頗墓—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壽縣古城—安徽博物院)后,今年盛夏,淮南師范學院“江淮楚歌”歷史尋訪團再度出征,將目光投向千年歷史深處。這支由多學科師生組成的團隊跨越淮南、六安、阜陽三市,行程800余公里,以青春之姿探尋江淮流域的楚文化基因密碼,重啟楚文化守護行動。
“江淮楚歌”歷史尋訪團再啟新程
田野尋蹤 對話歷史
在六安白鷺洲遺址,40℃高溫下,隊員們穿行于東、西古城遺址間。無人機盤旋升空,手繪圖細致勾勒,現代科技與傳統方法交織,讓沉睡的夯土遺跡重現生機。
“江淮楚歌”歷史尋訪團深入楚文化遺址調研
“每一件文物都是穿越時空的信使。”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壽縣中心工作站站長張義中指著剛修復完成的戰國陶鼎說。在文物修復室,同學們見證了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的完美融合——田字格定位法與環氧樹脂修復技術讓殘損的文物重煥光彩。美術與設計專業高錦航同學在實踐日志中寫道:“當近距離觀察千年前的紋飾時,我突然明白了考古研究者們專業學習的終極意義。”
深研精思 解碼文明
淮南市博物館內,淮南師范學院楚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松教授正帶領學生解讀青銅鼎上的神秘銘文。“這件獸面紋鼎的云雷紋,記錄著楚國在江淮流域的興衰史詩。”燈光下,青銅的光澤映照著年輕學子專注的面龐,歷史與現實在此刻交匯。
“江淮楚歌”歷史尋訪團在阜陽市博物館舉辦學術交流會
阜陽博物館的“楚風漢韻”研討會上,一場跨越代際的對話熱烈展開。“怎樣創新文化表達?”“如何讓文物‘活’起來?”同學們的問題折射出當代青年的文化擔當。劉建生館長以楚人“篳路藍縷”的開拓精神勉勵學子:“楚人將文化銘刻在青銅上,將浪漫描繪在漆器上,你們要做的,不僅是傳承紋樣符號,更要激活文化基因中的創新密碼。”
知行合一 服務鄉梓
如何將這份厚重的文化遺產,轉化為賦能淮南地方鄉村振興和文化發展的時代動能,這是隊員們的使命職責。尋訪團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調查研究,同步開展“百校千鎮萬村”鄉村振興大調研,白天走訪農戶、夜間整理數據。團隊發現,楚文化發展傳承的痛點是“認知—資源—機制—傳播—人才”的不連續性,資源保護缺位削弱文化根基,產業轉化乏力制約經濟賦能,傳播方式僵化導致受眾面窄,而專業人才儲備不足使文化傳承面臨持續性挑戰。電子工程專業武艷同學在調研報告中指出:“楚文化資源面臨‘五維斷裂’困境--從認知盲區到人才斷層,亟須系統性解決方案。”相信這數千份問卷的調研成果,能夠作為當地文旅部門的重要參考。
尋訪團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楚文化調研活動
創新轉化 賦能未來
尋訪團從“發現歷史”轉向“創造未來”,正構建“創意賦能產業、學術深耕品牌、文旅融合惠民”的“三維賦能”實踐體系:結合美術設計等專業特長,從青銅銘文、漆器符號中汲取創意靈感,探索“非遺+文創”“考古+設計”的融合發展模式,為鄉村文旅產業注入獨特美學與附加值;將田野調查一手資料與學術思考結合,邀請專家深入研討江淮楚文化特色及其當代價值,在學術沃土里涵育傳承創新的銳度;基于豐富的跨地域調研,串聯武王墩、壽春城等關鍵節點,繪制具有深度文化內涵的“尋根之旅”精品線路,向著服務淮河生態經濟帶文化旅游產業、提升區域文化品牌辨識度的廣度持續探索。
尋訪團拍攝江淮楚文化專題宣傳片
從武王墩考古現場到多地深度研學,從實驗室的匠心修復到荒野遺址的薪火重燃,再從鄉村調研到文創工坊,淮南師范學院青年學子正以創新實踐詮釋新時代文化傳承的深刻內涵。他們的足跡連綴成江淮大地最生動的文化密碼,他們的探索演繹著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青春答卷。在這片承載著楚漢文明的土地上,一場古今對話、文脈傳承的生動實踐正在持續深化。
文:李豪 圖:馬騰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