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納德·特朗普對白宮清潔女工一見鐘情,非她不娶,這樣的劇情誰能相信?
圖片取材于網絡
但就是這樣看似荒誕的設定,被改編成短劇后,據說三個月內就在美國狂攬1.5億美元,幾乎把好萊塢的臉都抽腫了。
中國人刷完就拋諸腦后的“精神快餐”,怎么到了國外卻成了讓美國大媽瘋狂砸錢的“心頭最愛”?當中國短劇以“土味”席卷歐美時,這場文化逆向輸出的盛宴,又能持續多久?
圖片取材于網絡
一、中國短劇橫掃歐美
近年來,豎屏短劇強勢崛起,迎來爆發式增長。去年中國短劇市場規模突破500億元,比電影市場更火爆。按此趨勢發展,預計到2027年,市場規模或將突破1000億元。
圖片取材于網絡
短劇不僅在中國風靡,更火到了海外。有位中國年輕人靠著復刻中國早年短劇的套路,在美國拍片年入數千萬,簡直賺翻了。
圖片取材于網絡
或許很多人難以理解,幾年前的劇情那么夸張,億萬富翁為何會對一個替嫁新娘癡迷不已?豪門貴公子身邊難道美女稀缺嗎?這些在國內被吐槽到懶得回應的“狗血”橋段,為什么換個地方就變成了爆款?說到底,它精準擊中了人性的軟肋。
這批打入歐美的中國短劇,運作方式與好萊塢截然不同。好萊塢拍電影,講究的是工業化、藝術性,動輒投入數億,耗時數年。而短劇呢?劇本批量采購,拍攝周期按周計算,每集兩三分鐘,一周就能產出上百集,成本低得離譜,回款速度快得驚人。
圖片取材于網絡
它徹底放棄了電影那種需要細細品味的“大餐”,只做精準投喂的“小零食”,它的核心,就在于對“爽點”的極致把控。
一位飽受欺凌的女孩突然被神秘富豪守護,一個長期被輕視的普通人,轉眼亮出億萬身家,這種快節奏、高沖突、強反轉的劇情,就像一杯加滿糖精的冰可樂,沒什么營養,但就是解渴、刺激。
圖片取材于網絡
這種模式,簡直是為現代人的碎片化時間量身打造的“情緒解藥”,它不求你感動,不求你深思,只求你上頭,然后付費。
更妙的是,短劇精準鎖定了被好萊塢忽視的“沉默多數”——美國中老年女性群體。她們或許早已厭倦了好萊塢電影里復雜的劇情和年輕主角的愛恨糾葛,她們需要的是更直接的情感釋放。
圖片取材于網絡
俊男靚女談戀愛,把討厭的反派氣得七竅生煙,這種快樂簡單又直接,這批既有經濟實力又有空閑時間的觀眾,毫不猶豫地成為了最忠實的消費群體。
這股來自東方的“土味”風暴,不僅讓中國的投資人賺得盆滿缽滿,還意外地為前幾年因罷工而低迷的北美影視圈帶來了一場“及時雨”。
圖片取材于網絡
二、就業新機遇,文化輸出
隨著短劇熱潮席卷歐美,短短時間內,數十家中國短劇公司開始在當地落地生根,從編劇、攝像到后期剪輯,一條完整的“土味產業鏈”迅速成型。
圖片取材于網絡
好萊塢的三四線演員大概從未想過,自己的片酬會被一群中國短劇劇組大幅抬高。以前他們跑一天龍套能賺200美元就算不錯,現在中國劇組直接開價1500美元,漲幅超過7倍。
那些擁有“高鼻梁、深眼窩、自帶精英氣質”的男演員更成了搶手貨,被各大劇組爭搶預定,甚至有導演專門帶他們去健身房訓練“霸總氣場”,生怕動作不夠酷、眼神不夠拽。
圖片取材于網絡
中國留學生也迎來了意外之喜:懂英語、熟悉國內模式的他們,在劇組里身兼翻譯、場務、編劇多職,月入上萬美元已成常態。
圖片取材于網絡
更有趣的是文化輸出的“倒置現象”,國外觀眾在TikTok上模仿“贅婿”“霸總”的發音,雖然發音生硬得讓人發笑,卻也不失為一場來勢洶洶的文化滲透。
可就在這場狂歡背后,隱患也在悄然浮現,高利潤的誘惑下,越來越多資本涌入短劇賽道,但真正賺錢的又有幾家?
圖片取材于網絡
三、狂歡背后,隱患潛伏
業內人士都清楚,短劇出海看似風光,實則是“九死一生”的賭局。別看總營收動輒上億,其實八成項目都在虧損。
在海外平臺推廣短劇,一天燒幾十萬美元是常事,有時候花了上百萬美元引流,觀眾付費總額還不夠成本,純粹“賠本賺吆喝”。有人靠一部爆款賺得盆滿缽滿,但更多人則血本無歸,只能黯然退出。
圖片取材于網絡
更嚴重的是內容同質化嚴重,畢竟編劇們根本不用原創,把國內火過的劇本換個名字、換個國籍就能開拍,連臺詞都懶得改,套路多了,觀眾自然會審美疲勞。
圖片取材于網絡
更危險的是游走在法律邊緣的“灰色地帶”。為了吸引眼球,有些短劇故意蹭名人熱度,比如開頭提到的“特朗普愛上保潔阿姨”,雖然短期內能引爆話題,但風險極高,隨時可能面臨巨額訴訟。
圖片取材于網絡
最令人擔憂的是,當歐美觀眾天天看“豪門恩怨”“家族內斗”的短劇,會不會真的以為中國就是這個樣子?就像過去大家通過好萊塢電影誤解美國一樣。這種文化誤讀的風險,同樣不容忽視。
文化輸出從來不是靠“降維打擊”,而是靠共鳴與理解。中國短劇能讓歐美觀眾為“霸總”買單,或許未來也能讓他們為“中國故事”動容。有一天,他們不再模仿漢語發音,而是真正理解一個詞語背后的文化內涵時,中國短劇才算真正贏得尊重。
圖片取材于網絡
筆者觀點
中國短劇出海的奇跡,本質上是抓住了“人性剛需”。無論在哪國,人們都需要簡單直接的快樂,需要在疲憊生活中找到片刻的“情緒出口”。它用極低的成本、極快的速度,證明了“小而美”的內容同樣能撬動大市場,這本身就是一種成功。
圖片取材于網絡
但如果只靠“爽點”堆砌、靠模仿抄襲、靠打擦邊球,這場狂歡遲早會落幕。這場從“電子垃圾”到“文化現象”的逆襲,才剛剛開始,至于能走多遠,就看從業者們,是想賺一筆快錢就走,還是想留下真正值得銘記的內容。
參考資料:澎湃新聞:2025年7月2日《總統愛上在白宮做保潔的我?中國爽劇北美賺1.5億美元,好萊塢演員日薪飆7倍!》新華網:2025年5月26日《中國短劇走進全球影視“碎片時間”》上觀新聞:2025年1月25日《讓老外“上頭”的中國短劇,火到海外吸金超18億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