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得莫斯科的民用機場"雞飛狗跳″的,不得安穩,不得已,俄羅斯不得不宣布關閉莫斯科的主要的民用機場。
這事兒看似只是機場混亂,實則戳中了俄羅斯的致命弱點。作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東西跨度超過9000公里,橫跨11個時區,很多地區除了飛機根本沒有其他高效的交通方式。
比如從莫斯科到海參崴,直線距離超過9000公里,開車得走半個月,坐火車也要七天七夜,而飛機只需要8小時。
這種地理條件讓俄羅斯對航空運輸產生了畸形依賴——2025年4月到10月,俄羅斯航空公司預計運送7260萬人次旅客,僅夏季三個月就運輸了3500萬人次,國內航班承擔了大部分通勤需求。
可機場一關閉,從遠東到歐洲的物流鏈瞬間癱瘓,海參崴的海鮮運不到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亞的工業零件送不到莫斯科,損失簡直無法估量。
而俄羅斯的防空系統在無人機面前,更顯得力不從心。雖然俄軍裝備了S-400、“鎧甲-S1”等先進防空系統,但這些家伙對付高速飛行的導彈和戰機還行,面對低空慢速的無人機就像高射炮打蚊子——有勁使不上。
7月20日到21日兩天里,俄軍雖然擊落了289架無人機,但仍有部分突破防線,其中一架被攔截的無人機殘骸甚至砸中莫斯科拉緬斯科耶區的住宅樓,引發火災。
但俄軍每擊落一架無人機的成本都高得離譜。以S-400為例,一枚導彈造價約400萬美元,而烏克蘭的FPV自殺式無人機成本僅800美元,就算100架無人機換一枚導彈,烏克蘭也穩賺不賠。
烏克蘭的無人機戰術更是讓俄羅斯頭疼不已。他們用改裝的農用無人機搭載炸彈,通過俄羅斯的4G網絡進行遠程控制,甚至利用開源軟件和3D打印技術制造零部件,讓無人機的生產成本降到了白菜價。
2025年6月的“蛛網”行動中,烏克蘭出動117架無人機襲擊俄羅斯中部和南部的5個空軍基地,宣稱摧毀了41架戰略轟炸機,占俄方總數的34%。
這些無人機從數千公里外的發射點起飛,利用民用物流夾帶部件,在俄羅斯境內組裝后發動攻擊,直接把戰場縱深從邊境線推到了莫斯科近郊。
不僅如此,烏克蘭還開發出AI輔助瞄準系統,讓無人機能自動識別目標弱點,專挑飛機油箱、雷達等關鍵部位攻擊,就算操作員不在現場也能精準命中。
而俄羅斯龐大的國土面積反而成了防御的噩夢。要知道,俄羅斯的國境線長達6萬多公里,光靠現有的防空部隊根本防不勝防。
就算把所有S-400系統都部署在莫斯科周邊,也擋不住從不同方向飛來的無人機群。
7月21日那天,烏克蘭無人機就像商量好了似的,從多個方向同時逼近莫斯科,迫使俄軍分散火力,結果還是讓部分無人機鉆了空子。
為了應對無人機威脅,俄羅斯不得不把原本部署在前線的防空部隊調回后方,這讓俄羅斯的前線的防空力量更加削弱了。
而這場無人機戰爭還暴露出俄羅斯在技術創新上的短板。烏克蘭這邊,民間企業、志愿者和軍方形成了良性互動,從研發到量產再到戰場測試,整個流程快得驚人。
可俄羅斯還在依賴蘇聯時期的軍工體系,官僚主義嚴重,反應遲緩。就拿無人機來說,烏克蘭已經能批量生產400萬架各種型號的無人機,而俄羅斯還在為產能不足發愁,甚至要從伊朗進口無人機應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