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計劃”是由復旦發展研究院和豐實集團共同打造的中美關系研究的學術平臺
2025年7月7日,美國司法部與聯邦調查局(FBI)發布聯合備忘錄,否認“愛潑斯坦客戶名單”存在,并重申其死因為自殺。這一結論直接沖擊了“讓美國再次偉大”運動(后文簡稱MAGA運動)的核心敘事。特朗普此前長期利用愛潑斯坦案作為“揭露建制腐敗”的象征,承諾重返白宮后將公布名單,但如今名單并不存在,這一反轉被MAGA陣營視為背叛,引發右翼輿論場強烈不滿,連核心意見領袖和親信也開始公開質疑特朗普政府的誠信,日前《華爾街日報》的刊文更是將特朗普本人推上風口浪尖。司法部長帕姆·邦迪因早前宣稱“名單就在桌上”而遭圍攻,被認為誤導公眾并破壞MAGA運動的道德正當性。特朗普本人多次試圖轉移矛盾,但未能遏制信任崩塌的蔓延趨勢。與此同時,民主黨抓住此契機,將焦點從愛潑斯坦案本身轉向“政府欺騙選民”的政治敘事,試圖重建制度性公信力,并爭奪中間選民和年輕選民信任。愛潑斯坦事件因此從司法話題演變為政治信仰危機的引爆點,其對特朗普合法性、MAGA內部凝聚力及兩黨戰略部署都造成了持續性沖擊,其政治后果仍在持續發酵。
01
愛潑斯坦事件
為何能引爆MAGA群體?
“愛潑斯坦事件”全程梳理
“愛潑斯坦案”是美國司法與政治信任危機的縮影。杰弗里·愛潑斯坦(Jeffrey Epstein,以下簡稱愛潑斯坦),這位曾活躍于華爾街的“神秘金融家”,于2005年首次因涉嫌未成年性交易被調查。盡管警方掌握大量證據,案件卻在2008年以一份高度爭議的認罪協議收場:愛潑斯坦只服刑13個月,且每日可離監“上班”。主導協議的聯邦檢察官阿科斯塔后成為特朗普政府的勞工部長,此安排長期遭批評為“權貴特權”。
紐約州性犯罪者登記處提供的這張照片顯示,杰弗里·愛潑斯坦于2017年3月28日被捕。圖源:美聯社
此案本已沉寂,但2018年《邁阿密先驅報》記者朱莉·K·布朗的系列報道再次點燃社會怒火。她采訪多名受害者、重新梳理案情,披露出愛潑斯坦涉嫌長期組織跨州與國際未成年性交易,且與高層名流存在交集。報道中提到的飛行日志、私人島嶼“性奴島”等細節,以及克林頓、特朗普、比爾·蓋茨等人的名字,在社交媒體上被快速放大,將相關事件從司法案件迅速升級為“權力與罪惡共謀”的象征。
2019年,愛潑斯坦再次被捕,面臨更嚴重的聯邦指控,但一個月后死于紐約看守所,官方認定為“自殺”。監控中斷、看守失職、尸檢骨折等異常跡象引發廣泛質疑。此案由此從性犯罪調查演變為權力腐敗、制度遮蔽的全民焦點。2020年,其親密合作者吉斯蘭·麥克斯韋爾被捕,2022年定罪。但審理過程嚴格保密,大量核心證據未對外公布,進一步激化“政府是否隱瞞真相”的民眾情緒。
(從左至右)2025年2月27日,政治評論員 Rogan O'Handley、TikToker Chaya Raichik、美國保守派活動家 Scott Presler、評論員 Liz Wheeler 和美國保守派政治評論員 Chad Prather 走出位于華盛頓特區的白宮西翼,手捧蓋有美國司法部印章的活頁夾,上面寫著“愛潑斯坦檔案:第一階段”。圖源:Getty Images
2025年2月27日,美國司法部正式公布“愛潑斯坦解密檔案第一階段”(Jeffrey Epstein Part 01)。但現實再次擊碎期待。文件內容主要為2006年至2010年的FBI訪談記錄、飛行日志、排班信息等,大部分信息早在媒體曝光中已有報道。更令公眾失望的是,關鍵細節大量涂黑,未出現任何新的人物曝光或違法證據,所謂“客戶名單”“勒索錄像”等傳言完全沒有出現在檔案中。結果徹底擊碎數年來“揭密”情緒動員所構建的期望,右翼輿論群體大規模情緒崩潰,愛潑斯坦事件由此徹底完成了從刑事案件到政治信仰危機的轉變。
2025年7月17日,《華爾街日報》的專題報道再度引爆關注。報道披露2003年愛潑斯坦生日紀念冊中含有一封署名“特朗普”的生日信,配有裸女素描,內容暗示兩人“共享秘密”。特朗普堅決否認,并隨即起訴道瓊斯公司、《華爾街日報》與相關記者,稱該報道“虛假、惡意、誹謗”。他同時命令司法部長帕姆·邦迪申請法院解封大陪審團“相關材料”,試圖重建透明承諾。但司法部已在一周前聲明:無更多可公布資料,愛潑斯坦確系自殺,案件不存在可起訴新證據。FBI稱部分文件因麥克斯韋爾重審案件仍處于封存狀態。
由于在2024年總統競選期間,特朗普承諾將徹底公開“客戶名單”,MAGA支持者則將案件神話為“反精英”“救兒童”的象征性話題在社交媒體上進行情緒動員,因此這一“終結結論”激怒支持者。多位MAGA運動意見領袖公開質疑邦迪“食言”,指控政府背棄“揭露真相”的承諾。共和黨議員正推動國會通過揭密動議。與此同時,特朗普指責這些質疑者“被民主黨洗腦”,稱“愛潑斯坦騙局不值再談”。一場本應鞏固民意的揭密行動,反成其陣營內部裂痕的導火索。
特朗普與愛潑斯坦的“愛與恨”
特朗普與愛潑斯坦的長期交往早已難以回避。上世紀90年代起,兩人同在棕櫚灘豪宅區活躍,頻繁同框聚會。2002年特朗普曾公開稱愛潑斯坦是“好人,喜歡美女,很多還很年輕”,這段話成為后來批評者的重要佐證。雙方還曾共同乘坐私人飛機,參加“模特派對”等私密社交活動。愛潑斯坦的私人通訊錄中亦有特朗普全家聯系方式。
從左至右,唐納德·特朗普、前模特梅拉尼婭·特朗普、金融家(未來被定罪的性犯罪者)杰弗里·愛潑斯坦和英國社交名媛吉斯蘭·麥克斯韋于 2000 年 2 月 12 日在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的海湖莊園合影。圖源:Getty Images
兩人于2004年因一宗海景房產競標決裂。特朗普在競標中勝出,并隨后聲稱“與愛潑斯坦15年未有往來”,開始將其描繪為“怪人”“不喜歡的人”。此后特朗普不斷強調已與愛潑斯坦斷絕關系,試圖撇清瓜葛。
現實是這段“關系切割”說辭難以經受事實核查。除多次私人聚會記錄外,有數位女性曾在后續案件中提到“在愛潑斯坦安排下見過特朗普”。包括模特斯泰西·威廉姆斯、藝術學生瑪麗亞·法默、以及維權者弗吉尼亞·朱弗雷等人,都在不同場合描述了特朗普與其的不當互動——盡管相關指控至今未進入司法程序。
6月11日,在洛杉磯潘興廣場附近,一名抗議者舉著被定罪的性犯罪者杰弗里·愛潑斯坦和入主白宮前的特朗普的合影。圖源:華盛頓郵報
特朗普對該案的態度呈現明顯策略性轉變。在競選初期,他極力主張“公布客戶名單”,稱將揭露“百名政商名流”的黑幕。邦迪甚至在2025年2月表示,“那份名單就放在我的辦公桌上”。但隨后的官方公布中,檔案大幅刪節,信息多已公開且未有爆炸性新料,美國民眾強烈失望。邦迪則改口稱所謂“名單”只是案件相關的雜項文件。特朗普隨后呼吁支持者“別再浪費時間在愛潑斯坦身上”,試圖轉移焦點,卻適得其反,被質疑為對選民承諾失信。他稱案件為“民主黨騙局”,并斥責關注此案的右翼支持者“愚昧”。這種反差極大的表態,被認為反映其試圖擺脫自設輿論陷阱的掙扎。
最新爭議集中于《華爾街日報》披露的那封生日信。雖然信件真偽仍存爭議,但它再度喚起公眾對特朗普與愛潑斯坦過往的關注,也讓其在選戰中面臨更大質疑。特朗普的反應激烈,既訴諸法律手段,又動用社交媒體否認一切,并試圖將火力轉向媒體本身。
民調問題:總體而言,您對聯邦政府關于杰弗里·埃普斯坦案公開的信息量是否滿意,還是覺得無所謂?
民調顯示兩黨在愛潑斯坦案文件問題上存在分歧:盡管僅有3%的美國成年人對關于杰弗里·愛潑斯坦的公開信息表示滿意,但與共和黨立場一致的成年人比其他群體更不可能表示不滿。圖源:CNN
特朗普在“揭露者”與“被揭對象”之間的身份模糊,已成為其政治信譽危機核心。他一方面鼓動支持者相信體制掩蓋真相,一方面又在面對真相壓力時選擇否認與回避。當承諾中的“客戶名單”無法兌現,當揭密轉為空白檔案,支持者的不滿最終指向其本人。
特朗普與愛潑斯坦的關系代表了美國精英權力圈某種“相互認同—相互切割”的典型機制。在權力巔峰期,社交和經濟資源彼此交織;而當政治舞臺風向逆轉,曾經的關系則成為最致命的政治武器。特朗普對這段關系的處理,從熱情贊美到刻意回避,再到政治利用,實際上反映了他一貫的策略主義風格。
司法部的危機與司法部長邦迪的政治挑戰
本月美國司法部和FBI聯合發布的備忘錄,正式否認“愛潑斯坦客戶名單”的存在,引爆了保守派尤其是MAGA陣營的憤怒情緒。這一結論直接擊穿了多年陰謀論核心的邏輯前提——即愛潑斯坦通過掌握一份名單敲詐精英、因此被“滅口”。備忘錄中不僅否認名單存在,還稱未發現其他可公開披露的新刑事證據。這種“冷處理”令右翼支持者極度失望,轉而將怒火集中在特朗普政府司法團隊身上,特別是司法部長邦迪與FBI局長卡什·帕特爾。
邦迪因此成為信任危機的中心人物。作為特朗普任命的司法部長,她原本因“忠誠”被保守派賦予高度期待,尤其在特朗普曾承諾“徹底公布愛潑斯坦檔案”的背景下。但此次備忘錄內容的保守、模糊乃至刪節,令她在核心支持者中聲譽崩塌,甚至有人要求她辭職。特別是MAGA運動陣營認為,她代表的不是揭露真相的斗士,而是“系統合謀”的象征。
2025年7月8日周二,司法部長帕姆·邦迪在白宮內閣會議上聆聽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的講話。圖源:美聯社
邦迪的政治困境并非始于此。她長期與特朗普親近,卻并未全然贏得MAGA運動陣營信任。她未曾公開支持1月6日被告,也未主導“反建制”立場,這種“溫和保守派”背景使她在極右翼眼中顯得姿態不夠激進。而此次愛潑斯坦案件的處理,則加劇了她“失去立場”“掩蓋真相”的形象。
特朗普雖表面支持邦迪,但實際行動和言論愈加自相矛盾。起初他強硬承諾揭露全部文件,備忘錄發布后卻改口稱“愛潑斯坦丑聞是一場騙局”,轉而指責支持者“受騙太深”。面對怒火未平,他又在7月中旬要求邦迪申請公開部分大陪審團記錄,試圖轉守為攻。但這一步在程序上極其復雜,大陪審團材料需法院許可,且司法部已準備刪節大量內容,特別是“受害者信息及其他敏感身份”,新信息的披露空間有限。保守派媒體和影響力人物如勞拉·魯默、波索比克、查理·柯克等持續批評邦迪“背叛承諾”。司法部內部亦顯現分裂:早前助理檢察官莫琳·科米曾明確反對披露記錄,擔心影響麥克斯韋爾的重審。盡管她已于7月被解職,但顯示出整個政府對案件處理節奏并不統一。
法院是否會解封這些材料仍不明朗。司法部提交的請求覆蓋紐約和佛州的聯邦法院,主張基于“公眾廣泛興趣”打破大陪審團保密慣例。但專家指出,愛潑斯坦案大部分關鍵證據未必屬于大陪審團材料,能否解封、是否有新爆料,均存在高度不確定性。這一現狀直接抵觸MAGA運動陣營長久以來對“全面揭密”的期待。愛潑斯坦案件已經將邦迪推向了政治風暴的中心。
她本人聲明堅持不辭職,并表示“只要總統信任她,她就繼續履職”,但在政治現實中,她的角色已從執行者變為代罪羔羊。盡管她承諾推出更多“親MAGA運動”舉措以修復裂痕,但支持者情緒正在迅速向極端化和對立傾斜。此次危機核心不僅是名單是否存在,而是特朗普政府在兌現“揭露真相”承諾上的系統性失敗。邦迪雖為執行角色,但在缺乏有效公關與政治操守的配合下,最終被置于輿論風暴正中。公眾看到的,是司法部混亂的信息管理、不透明的封存標準,以及政治人物對自身盟友的迅速切割。如果她無法在接下來的信息解封過程中扭轉輿情,或拿出真正有料的新證據,那么她的政治生涯將很難幸存于這場危機。
02
各方態度與影響:
民主黨、共和黨與MAGA運動群體
愛潑斯坦檔案公布之后,在缺乏“名單”和關鍵爆料的現實面前,不僅未能帶來所謂的“權力清算”,反而成為一場信任危機的觸發點,迅速撕開美國政壇深層結構中的矛盾。三股主要政治力量——民主黨、共和黨與MAGA運動群體——分別展現出不同的反應邏輯和利益導向,反映出美國政治生態中關于“真相、動員與信任”的根本性張力。
民主黨:占據制度話語的高地
愛潑斯坦事件成為民主黨反擊特朗普政府合法性的戰術杠桿,其核心策略是將“揭不開的名單”轉化為“政府欺騙”的象征性證據,借此重構特朗普政治敘事的破綻。
當司法部與聯邦調查局在7月7日發布備忘錄,明確否認存在“愛潑斯坦客戶名單”并認定其死因為自殺后,民主黨迅速調整策略,并未深挖愛潑斯坦案的刑事細節,而是將整個事件轉化為對特朗普政府政治誠信的質疑攻勢。民主黨人意識到,這份否認性文件對于長期以“揭露深層政府陰謀”為自我動員基礎的特朗普運動,是一次具有殺傷力的敘事崩塌,因此,關鍵不是“名單是否存在”,而是“為何你承諾有名單、卻最終什么也沒有”。
民主黨在國會的動作極具象征性意義。眾議院司法委員會民主黨人迅速提出正式動議,要求傳喚司法部長邦迪、聯邦調查局副局長丹·邦吉諾、FBI局長帕特爾等人,追問他們為何先前高調承諾“名單即將公開”,而如今卻無果而終。這不僅是立法問責,更是一場公關戰,意在放大“政府食言”的印象,強化特朗普政府在執政中期陷入失控的印象。民主黨眾議員泰德·劉甚至直言,“這不是調查,這是一種掩蓋——強者庇護強者”。
2025年7月14日,眾議院少數黨領袖、紐約州民主黨議員哈基姆·杰弗里斯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談到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的政策以及共和黨本月通過的稅收和削減開支法案。圖源:美聯社
輿論策略方面,民主黨運用主流媒體和社交網絡構建了統一敘事:“特朗普政府欺騙了信徒。”《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CNN等傳統媒體將其定義為“特朗普主義神話的一次破產”,強調它代表著一個依靠陰謀論發動群眾的運動,如何在關鍵時刻無法兌現“真相”的根本承諾。與此同時,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啟動X平臺自動賬號,每日重復一句話:“特朗普公布了愛潑斯坦檔案嗎?沒有。”通過重復性語言制造記憶壓迫。
更具傳播效能的是,民主黨策略團隊迅速調動意見領袖和內容創作者,借助TikTok與X的高曝光度視頻影響青年選民群體。例如,喬恩·斯圖爾特批評特朗普言辭回避、菲利普·德弗蘭科借“不是一個快樂的男孩”的輕佻方式切入,引發數百萬級別的觀看和轉發。這種將政治話題娛樂化、碎片化的傳播方式,尤其對那些已對體制不信任、但尚未全面認同特朗普的年輕選民產生潛移默化影響。
一系列內部民調更堅定了民主黨的攻勢基礎。藍玫瑰研究(Blue Rose Research)公司面向一萬多名選民的調研顯示,70%的選民認為“愛潑斯坦名單被掩蓋”,其中甚至包括61%的特朗普選民;58%的人認為特朗普至少“可能參與了掩蓋”;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表示,事件反映的是“政府透明度問題”。這些數據表明,“名單不存在”未被公眾廣泛接受,“政府失信”成為更具穿透力的標簽。這使得民主黨能夠在不觸碰案件司法敏感性的前提下,將其轉化為政治動員工具。
2019年7月8日,紐約南區聯邦檢察官杰弗里·伯曼在紐約市宣布對杰弗里·愛潑斯坦提出指控。圖源:Getty Imges
不過,民主黨清醒地意識到,這種話題的時效性較短,不太可能成為2026年中期選舉或2028年總統選舉的主線。但正因如此,它適合作為打擊特朗普“道德光環”與“MAGA神話”的切入點,制造持久性的懷疑。未來前進(Future Forward)PAC發布的備忘錄就明確指出:雖然此事不會主導選戰,但“適度有力、回應當前輿論”的戰術打擊極具傳播優勢,能在網絡平臺激起廣泛關注,從而為更核心政策議題(如醫保、預算)造勢。
從策略視角來看,民主黨的最大意圖并非徹底摧毀特朗普,而是在其最穩固的“民間信仰區”內部種下懷疑的種子——這正是“特朗普騙了你”這一輿論框架的真正目標:不是爭取對手支持者,而是促成其情緒內耗。這種戰術并不尋求直接勝利,而是逐步削弱特朗普對運動的道德壟斷力。
同時,民主黨也警惕自身的脆弱面。畢竟,前總統克林頓曾多次與愛潑斯坦接觸,盡管其堅稱未涉及違法行為,因此民主黨避免將案件定義為“性侵案件”的戰場,而是保持在“政府誠實”與“政治一致性”的層面,以免自身被反擊。而對愛潑斯坦真正的刑事責任、客戶名單內容、司法調查技術流程等實質問題,則采取刻意回避,以免話題偏離政治軌道。
共和黨和MAGA運動群體:
分歧重重、面臨分裂
建制派共和黨人試圖用“透明”與“程序正當性”來穩住陣腳。議長邁克·約翰遜、參議員圖恩等人雖然支持信息公開,但明確反對民主黨推動的動議。他們呼吁有限度解密、舉行聽證會,試圖修復共和黨在溫和及中間選民中的公信力。這類聲音將“理性治理”作為維系選舉競爭力的關鍵手段,警惕黨派完全淪為極端情緒的載體。
據《紐約時報》7月21日報道,約翰遜已改變態度,明確表示他不會在今年夏天就司法部是否應該公開與愛潑斯坦有關的文件舉行眾議院投票。約翰遜表示,特朗普要求邦迪申請公開愛潑斯坦案中大陪審團的證詞舉動緩解了他對政府透明度的擔憂。這一轉變意味著雖然愛潑斯坦事件在特朗普與其黨內支持者之間造成了不同尋常的分歧,但眾議院議長態度的變化表明,特朗普在平息相關事件的努力可能正在奏效。
不過MAGA運動陣營則明顯更激進。他們普遍對司法部結案說法強烈不滿,質疑政府“掩蓋真相”,指責“深層政府”與特朗普身邊“軟弱官員”合謀背叛人民,矛頭直指司法部長邦迪和FBI高層。媒體人物如塔克·卡爾森、勞拉·魯默、波索比克等人帶頭炒作“檔案被篡改”“愛潑斯坦沒死”等陰謀論,不斷強化對制度體系的不信任。他們將問題提升為一場體制對抗,聲稱特朗普未能真正“清洗內部”,警告這將毀掉其任期與選情。
愛潑斯坦事件前所未有地分裂了MAGA運動,以上是美媒歸納的八個派系。資料來源:政治報
更嚴重的是,這種不滿已不再僅指向政府中層,而開始轉向特朗普本人。雖然多數支持者仍繞開正面批評總統,但包括邁克爾·弗林、塞諾維奇、羅珊娜·巴爾甚至馬斯克等人,已公開表達對特朗普回避立場的不滿,要求其“看清局勢”“立即公布所有文件”。這標志著特朗普賴以維系內部整合的模糊權威語言——“我知道真相,但時機未到”——正在失效。越來越多的基層聲音懷疑他是否也成為權力結構的一部分,“救世主”形象出現裂痕。
盡管MAGA運動陣營內部對愛潑斯坦案處理方式產生顯著分歧,但仍有一部分堅定的支持者選擇為特朗普辯護,將矛頭轉向民主黨與“深層政府”。他們的核心論點是:如果愛潑斯坦案中真的存在能傷害特朗普或其政府的證據,那為何掌握行政權力的拜登政府與民主黨遲遲沒有披露?這類觀點意在反轉指責邏輯,質疑對手動機、轉移焦點,并維系對特朗普的信任。例如,右翼評論員迪內什·德索薩就明確表示,“如果所謂‘客戶名單’真能摧毀特朗普,激進左翼早就公布了。”他和其他MAGA運動意見領袖,如塔克·卡爾森、查理·柯克等人,雖對案件透明度表達不滿,但仍強調“問題不在特朗普”,而在于民主黨“故意模糊焦點”“不敢公開真正的內容”,甚至有人聲稱聯邦機構“銷毀證據”,以免曝光對左派不利的信息。
圖源:CNN
根據昆尼皮亞克大學7月17日公布的民調,共和黨內部對特朗普政府處理愛潑斯坦文件的方式意見不一,40%表示支持,36%反對,24%未表態;而在全國范圍內,63%的受訪者表示不滿,僅17%表示滿意。路透社/益普索同期調查亦顯示,共和黨選民中35%支持、29%反對,其余未決定。CNN/SSRS調查則顯示,僅3%的成年人對政府公布的信息量感到滿意,反映出公眾普遍對處理方式缺乏信任,尤其在極端保守派與溫和派共和黨人之間分歧日益加劇。平臺如Truth Social和X充斥著失望情緒:不少原本堅定的追隨者公開質疑“名單呢?”“我們是不是被騙了?”甚至表示要“退出MAGA運動”。幻滅情緒開始取代動員熱情。
雖然班農等人試圖將外部攻擊作為新的動員口號,鼓吹“特朗普正在反擊”,但實際效果有限。連番言辭與策略調整,諸如指示邦迪申請公開大陪審團資料,或激烈抨擊媒體《華爾街日報》的報道,雖勉強重塑部分團結,但并未恢復核心信任。特朗普的語言也日益矛盾——一面稱愛潑斯坦“無關緊要”,一面又高呼要揭露“激進左翼的騙局”。這種混亂釋放的信息讓部分原本激進的支持者更加迷茫,部分主流選民則加速遠離。
03
“愛潑斯坦事件”
持續發酵帶來的擴散效應
“愛潑斯坦事件”的調查結果公布之后,其引發的連鎖反應已經遠超案件本身。這場原本集中于司法調查范圍的事件,因其被長期嵌入MAGA運動的核心敘事中,而被重新放大并賦予政治象征意義。隨著官方否定“客戶名單”存在、排除謀殺可能性,該事件正引發一場認知與信任的系統性重構,尤以特朗普及其支持者構成的政治共同體受影響最為顯著。
特朗普最初對于該事件的回應。圖源:真實社交
首先是政治信任體系的動搖。愛潑斯坦案之所以長期被MAGA運動放大,不僅因為其本身的敏感性和象征意義,更因為它被視為揭露“體制黑幕”的突破口。所謂“深層政府”(Deep State),在該語境下早已超出制度性官僚體系本義,而被泛化為一個隱藏在民主程序之下、操控真相與權力分配的不可見網絡。特朗普及其支持者通過這種修辭,構建出一套“我們與他們”的敘事框架,其中“我們”是被壓制的普通民眾,而“他們”是利用制度獲益的既得利益者。MAGA運動原本并非政策驅動型組織,而是建立在敵我對立、結構性懷疑與拯救式情感召喚之上。“愛潑斯坦名單”正是這種動員結構的象征性話語——一份終將解放真相、揭穿腐敗的“圣經”。但這一次,宣布結論的是由特朗普本人任命的司法與執法高層,這使他及其陣營無法再將“真相被遮掩”的責任推給“敵對勢力”或外部體系。當“揭示真相”的承諾與執政期的結果相違背,信任斷裂就不可避免。
其次是輿論動員邏輯的失效。MAGA運動長期依賴“揭露”“反抗”“揭秘”式的議題結構來激發支持者情緒。愛潑斯坦案恰好滿足了“神秘+精英+性丑聞”這一高度吸引注意力的敘事要素,是典型的政治動員素材。當官方調查未能提供期望中的“名單”“黑幕”或其他震撼內容時,MAGA運動的議題框架失去了持續推動力。更關鍵的是,過去作為輿論引導者的特朗普,未能成功控制敘事節奏。面對輿論異動,他在數日內數度改口、自相矛盾,既未給出清晰解釋,也未有效重構新的方向,反而引發保守派內部關于其動機與可信度的質疑。、
MAGA運動內部結構開始向“自我懷疑”演變。本質上,這是一場認同危機的起點。MAGA運動中部分原本堅定的意見領袖如魯默、沃爾什等,開始質疑不僅是邦迪或司法部,而是特朗普本人。這意味著MAGA運動內部出現了“二次認知沖突”:一方面是現實調查未提供滿足性結論,另一方面是既有信仰系統拒絕接受“無名單”的現實。在這種張力下,運動內部不再統一對外,而轉向對內部“失守者”的清算。保守派輿論場對邦迪態度的劇烈轉變、對“背叛者”標簽的迅速加諸,是這一結構變化的具體體現。這種“認同基于預設真相”的運行機制一旦崩塌,極易演化為組織松動乃至信仰瓦解。
MAGA運動面臨話語權的反噬。長期以來,特朗普及其媒體盟友主導著“我們 vs 他們”的話語結構,將制度性問題解釋為陰謀性迫害。在該框架中,“真相”不再由獨立事實界定,而由能否服務于政治動員決定。一旦這種話語結構無法維系,就會反噬其創立者本身。此次事件中,部分右翼媒體并未接受特朗普的“降溫式回應”,反而持續追問與愛潑斯坦的關系,并在特朗普轉向辯解后選擇分化站隊。這說明,曾被特朗普用于操控輿論的“陰謀工具”,如今反過來成為評判他本人的尺度。
最終,這場風波所揭示的,不只是一個案件結果的不滿足,而是一定程度上政治動員模型的退化。當一場政治運動將信息的不確定性作為動員手段,便不可避免會在“真相無法兌現”時陷入自毀邏輯。愛潑斯坦事件成為一個“象征性失效節點”——它沒能提供政治運動期待的結果,卻提供了驗證運動邏輯是否可持續的機會。而當前的結果表明:一旦敘事無法延展、核心人物失去主導力、內部產生裂縫,其原有的“反建制”效能就會轉變為“自我解構”。部分MAGA運動支持者選擇激進化,重新投向“全球陰謀”“情報系統操控”等更極端話語;另一些人則干脆脫離,形成潛在流失。
因此,愛潑斯坦事件的政治效應并不在于揭示多少新證據,而在于揭示了一場高度符號化的政治運動,如何在事實不再配合其預設敘事時暴露出自身結構的松動。這不僅是特朗普政治能力的一次考驗,更是MAGA運動政治生命周期進入收縮階段的信號。表面上依舊活躍的運動,在內部已開始經歷信仰與認同的解構。若無法修復這種信任機制,其持續性的政治價值與動員效能,都將面臨不可逆的削弱。
參考文獻
(1) https://www.nytimes.com/2025/07/15/us/politics/jeffrey-epstein-files-trump.html?searchResultPosition=5
(2) https://www.wsj.com/us-news/law/doj-says-there-is-no-epstein-client-list-as-it-backs-off-promised-releases-11787dcc?mod=Searchresults_pos6&page=1
(3)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5/jul/15/epstein-files-republicans-mike-johnson
(4) https://www.politico.com/news/2025/07/15/pam-bondi-jeffrey-epstein-maga-base-00455207
(5) https://www.nytimes.com/2025/07/15/us/politics/house-democrats-jeffrey-epstein-hearing.html?searchResultPosition=1
(6) https://www.nytimes.com/2025/07/12/us/politics/trump-bondi-epstein-bongino.html?searchResultPosition=8
(7) https://www.politico.com/live-updates/2025/07/15/congress/johnson-on-epstein-00454791
(8) https://www.politico.com/live-updates/2025/07/15/congress/house-judiciary-democrats-justice-department-testify-jeffrey-epstein-trump-00454465
(9) 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25-07-14/epstein-conspiracies-split-trump-musk-and-the-magasphere
(10) https://time.com/7300378/epstein-client-list-suicide-blackmail-conspiracy-theories-doj-fbi-memo/?itm_source=parsely-api
(11) https://time.com/7262717/jeffrey-epstein-list-files-disappoint-julie-brown-jacob-shamsian-reactions/?itm_source=parsely-api
(12)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podcasts/post-reports/trumps-epstein-files-problem/
(13) https://apnews.com/article/jeffrey-epstein-bondi-bongino-trump-justice-269d9526d270e6342e82ecae27fe6189
(14) https://apnews.com/article/jeffrey-epstein-justice-department-pam-bondi-03fbcd024f631440f7ed62b3c6927db3
(15) https://abcnews.go.com/Politics/timeline-jeffrey-epstein-memo-causes-controversy-maga-base/story?id=123743518
(16) https://thehill.com/homenews/administration/5402165-just-3-percent-satisfied-with-amount-of-epstein-information-released-survey/
(17) https://www.politico.com/news/magazine/2025/07/14/maga-factions-epstein-fallout-reactions-00452358
(18) https://www.politico.com/news/2025/07/16/trump-epstein-maga-anger-00456207
(19) https://www.politico.com/news/2025/07/16/maurene-comey-fired-doj-00458921
(20) https://www.justice.gov/opa/pr/attorney-general-pamela-bondi-releases-first-phase-declassified-epstein-files
(21) https://edition.cnn.com/2025/07/15/politics/jeffrey-epstein-cnn-poll
(22) 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world/us/did-not-receive-a-fair-trial-ghislaine-maxwells-family-claims-she-was-made-a-scapegoat-in-epstein-sex-scandal-trump-faces-maga-revolt-over-case/articleshow/122567131.cms
(23) https://abcnews.go.com/Politics/trump-jeffrey-epstein-years-including-2024-campaign-trail/story?id=123778541
(24) https://www.nytimes.com/article/jeffrey-epstein-files-trump.html
(25) https://www.nbcnews.com/politics/donald-trump/trump-maga-jeffrey-epstein-files-rcna219073
(26)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5/jul/15/trump-epstein-files-maga
(27) https://www.politico.com/story/2017/05/04/jeffrey-epstein-trump-lawsuit-sex-trafficking-237983
(28) https://mp.weixin.qq.com/s/8lGDD0tUj1LL9M5UOW7cFQ
(29) https://time.com/7302995/donald-trump-jeffrey-epstein-jd-vance/
(30) https://time.com/7303241/jeffrey-epstein-trump-special-prosecutor/?itm_source=parsely-api
(31) https://www.wsj.com/business/media/trump-sues-wall-street-journal-publisher-dow-jones-over-jeffrey-epstein-article-0257afee
(32) https://www.wsj.com/politics/trump-jeffrey-epstein-birthday-letter-we-have-certain-things-in-common-f918d796?mod=hp_lista_pos1
(33) https://www.wsj.com/business/media/trump-sues-wall-street-journal-publisher-dow-jones-over-jeffrey-epstein-article-0257afee?mod=WTRN_pos1
(34) https://www.nytimes.com/2025/07/20/us/politics/trump-epstein-files.html
(35)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5/07/17/us/politics/trump-epstein-files-maga.html
(36) https://www.nytimes.com/2025/07/20/opinion/trump-epstein-list-suicide.html?searchResultPosition=6
(37)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politics/2025/07/19/maga-influencers-trump-epstein/
(38) https://www.theguardian.com/news/ng-interactive/2025/jul/19/trump-epstein-maga-revolt
(39) https://www.politico.com/news/2025/07/17/maga-trump-epstein-00461944
(40) https://www.pbs.org/newshour/show/trump-on-defensive-as-maga-base-questions-his-epstein-connections-and-investigation
(41) https://edition.cnn.com/2025/07/18/politics/maga-support-trump-epstein-files
(42) https://www.lemonde.fr/en/opinion/article/2025/07/20/the-epstein-case-is-a-new-version-of-the-classic-conspiracy-against-authentic-america_6743544_23.html
(43)https://www.nytimes.com/2025/07/21/us/politics/mike-johnson-epstein-files-trump.html
來源 | 復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計劃
作者 | 朱政宇
排版 | 蒲云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