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37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5分鐘
最好的教育是家長支持老師,老師也發自內心地支持孩子,讓孩子更健康地成長。
父母的態度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很多人都被網上的一部短片感動過,影響過。
小女孩平時一直陪媽媽在菜市場賣菜,由于隔壁鋪子的豆芽賣得好,小女孩問媽媽:“我們可以種來賣嗎?”媽媽的回答是:“我們試試。”
由于缺乏種植的經驗,在第一次試水后,豆芽全部枯死,但即使如此,媽媽仍然滿臉笑意地說:“沒關系,我們再試試。”
于是,媽媽找來了種植豆芽的書,按照書中的方法跟女兒再次嘗試,結果發現還是失敗了。
當她們積極研究問題、再次嘗試時,小女孩擔心地再問:“它會成功嗎?”媽媽仍然是那句話:“我們試試!”
豆芽終于長了出來,母女倆興奮不已。更重要的是,這個小女孩長大后,獲得了獎學金,目前在瑞典做研究工作。
我們在看這個視頻的時候,都會感慨,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言傳身教何其重要。
如果這位媽媽有任何的不耐煩,或者她經常會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沒有希望,那她可能從一開始連女兒種豆芽的提議都不會去滿足。
如果這位媽媽只是讓女兒自己去探索,也許這么小的孩子就可能因為經受不起失敗而早早放棄這個實驗。
“我們試試。”多么平凡的一句話,但充滿了魔力。這四個字告訴孩子:我們要對未知保持希望,并為此勇于嘗試。
每個人自從出生后,就一直被父母的態度在影響著成長。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借由認識這個世界來認識自己的,而父母就是最初幫助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人。
我們從父母的言語里得到的是允許,我們就敢再往前邁一步;我們在父母的眼神里看到的是恐懼,我們就永遠躲在他們身后;我們從父母的行為里看到的是不滿,我們也就學會了看不慣整個世界。
那么,對于學校教育也是一樣的,如果父母不尊重老師,孩子還會尊重老師,尊重學校的規章制度,共同成長嗎?
家長支持老師,就是支持自己的孩子
上海的校長媽媽祝郁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她的女兒四年級的時候非常調皮,總是闖禍,結果到了期末,老師給出的五行評語中沒有一句對孩子的肯定。
女兒非常傷心,回到家飯也不吃,哭著問她:“媽媽,我是不是真的很差呀?”那天晚上,祝媽媽失眠了,老師的評語就連當了14年班主任的她看了也終生難忘。
她知道受批評的女兒自信受到了打擊,甚至已經開始懷疑自己了!她又想到自己是一位中學校長,曾經無數次在講臺上分享:“家長一定要支持老師!學校是孩子每天都要去的地方,家長本事再大也不可能代替老師。”這次到了自己身上,應該怎么辦?
她連夜寫了一封信,這封信不是寫給老師,而是寫給自己的女兒:
孩子,你見過磨刀嗎?把刀放在磨刀石上磨,刀一定很疼,可是他沒有發出一點聲音,因為他知道只有經過這樣的磨礪,他才能變成一把好刀、快刀。你想變成這樣一把好刀嗎?那就要經歷磨礪!
你睡覺之后,媽媽已經和老師通過電話了,老師說,今天的評語就是把磨刀石,就是要讓你去接受反復的磨礪。當你把評語上的缺點改正之后,你就會是一把舉世無雙的寶刀了。
后來,她又和女兒談了很多,幫她重新塑造了對自己的認識,女兒還給自己寫了很多中允的“評語”。
祝媽媽說,這件事到今天她還是非常后怕,孩子不會從她不喜歡的老師那里學到任何東西,如果當時不是用這樣的方式來處理,結果會怎么樣?她常常用這個故事來鼓勵老師要多幾把衡量孩子的尺子,讓孩子感覺到成功。
她也會用這個故事提醒家長,老師不會故意批評孩子,遇到問題家長可以私下和老師溝通,但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支持老師,這是上策!
一個善良、寬容的孩子就是這樣教育出來的。老師也是普普通通的人,對于教師的不完美,家長在孩子面前選擇了包容和支持。這種做法就是最好的教育:家長支持老師,老師也發自內心的支持孩子,讓孩子更健康地成長。
父母應該給予老師和孩子怎樣的支持?
01
對待孩子
我們可以借由孩子的眼光去重新看待這個世界,讓他自己有更多的好奇去探索對一件事情的看法、一樣東西的用處,甚至一朵花開的樣子。
在平時的生活中,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只有有了希望,才會有成長的目標,也才能在他的人生經歷中再去學習后面的功課,而不是總是認為自己的未來什么都不可能。
跟孩子對話時,多問幾句:“為什么?”也許你會得到與你預想完全不同的答案。
孩子的世界單純無比,別用我們成人的想法去“換位思考”。如果可以的話,建議你可以親自陪孩子去看看這個世界。
在這個看世界的過程中,我們允許孩子以他自己的眼光來看,而不急著說出自己的想法,也許他的視角會給你帶來無限的驚奇。我們能陪著孩子走得足夠遠,孩子才有力量走得更遠。
教會孩子尊重老師,一起參與孩子學習的世界。
老師和父母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父母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步,而老師在孩子學習與成長過程中起到的教育作用必不可少。父母和老師都應該積極和孩子參與到學習的世界中,一起成長。
02
對待老師
老師是教育者,不是保姆。
“孩子我交給您了,你就該說說,該罵罵,我們都交給您了。”這句話是家長最愛說,但是老師卻往往不愛聽。這句話看似是客套,但是話語中更有點推卸責任的意思。教師關心學生不等同于“母愛”,希望教師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是對教育的誤解。
處理問題要通情達理。
如果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事,讓家長很在意。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也要把事情的真相了解清楚,不能“見了風就是雨”。換個角度思考,自己的情緒會好多了。如果對事情處理仍然不滿意,可以向學校提出疑慮,但在所有事情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
絕對別在孩子面前說老師的不是。如果孩子知道家長不尊重老師,他們也同樣不會尊重,這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好處。
教師應該如何做好家校溝通?
知名教師田冰冰曾為班主任們提出這樣的建議:
1. 準備好:充分調研清晰預判“掌穩舵”
班主任要清楚看到,“告狀式”家校溝通的年代已是過去時,我們將學生不理想的表現傳遞給家長,家長也很可能束手無策。
正確的做法是班主任帶著“學生表現”的一手信息,多層面了解當事人的所思所想,全力靠近真相。
班主任不必急于為學生的偶發行為定性,審慎對待每一次突發情況,相信每個匪夷所思的行為背后都有一個來自兒童的正當理由。
看清事實、思考預案,尊重眼前的真相,并與現實和解是家校平等對話的重要基礎。
2. 觀察好:察言觀色體察真相“掌穩舵”
如若班主任不假思索,一猛子扎進家校溝通對話的現場,很容易造成高歌猛進、順利溝通的假象。
家校溝通不能淪陷于一廂情愿的自說自話,要在推進過程中察言觀色、評估對話效度;
溝通的開場,要觀察服務對象的神情、動作、情緒,判斷服務對象當時的心態和狀態;
溝通過程中,要觀察服務對象的姿態和語言變化,判斷對話的有效性;
溝通結束后,要觀察服務對象的情緒反應,判斷育人目標的真實抵達度。
班主任要善于觀察,并通過觀察及時調整家校溝通策略。
3. 傾聽好:慢加評價充分共情“掌穩舵”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不加任何評價的傾聽,才是真正的聆聽”。但慣性使然,班主任容易先入為主,急于發號施令,耐心不夠且表達過多。
溝通中的正確做法是,班主任讓對方先講,展現關切的詢問和寒暄之禮,這種氛圍可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同時傾聽也是重要的獲取信息的過程。
家長帶著情緒和傾訴的愿望而來,班主任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幫助他們在思維困境中倒倒苦水,逐步放平心態,對營造有助于兒童成長的大環境是有幫助的。
慢加評價、充分共情,才能掌穩家校溝通的“舵”。
4. 表達好:情緒穩定張弛有度“掌穩舵”
穩健表達是教師具備良好溝通素養的體現,要表達好,首先要對服務對象懷有理解和尊重。
家校溝通中,班主任的表達要力戒心浮氣躁和失態之舉,心態平穩才能話語平穩。
我們可以先認可再給建議,努力讓“認可量>建議量”,始終保持對服務對象正向評價,這是專業素養的體現。
如果談話無法進行就下次再談,及時結束也是對家校溝通節奏的有效把控。
5. 收尾好:布置任務有效協同“掌穩舵”
有效的收尾是決定家校溝通是否有效的必要一環,泛泛而談容易讓班主任的苦口婆心功虧一簣。
家校溝通的收尾要收在為學生充分點贊處,要收在任務布置處——任務布置不是徒增負擔,而是規劃下一步家校協作的重要一步。
班主任不僅要給學生布置任務,還要指導家長下一步如何行動。
需要注意的是,給家長的任務要清晰,避免“多管管孩子”之類的泛泛而談,要有具體的策略指導和方式建議。
談話收尾時,班主任還要把話風收在展望未來,讓家長看得到希望。這樣做能激活家庭教育中家長行動的內在動力。
6. 復盤好:梳理問題總結經驗“掌穩舵”
學生問題的迎刃而解并不意味著家校溝通的終了。
教育是一個動態變化的復雜圖譜,需要班主任仔細復盤、充分反思。
復盤式管理強調教育的每一步都是在陪伴學生成長過程中教師智慧的同步生長,注重用過去的經驗指導未來的自己。
回頭看家校溝通的全過程,敢于、善于、勤于從自身找改善點,往往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來源丨校長內參
編輯丨智庫君
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