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晚,澤連斯基突然在視頻講話中宣布,烏俄新一輪談判計劃于23日在土耳其舉行。
不過俄媒推測可能會推遲到24-25日。
這個時間點耐人尋味,就在美國資深調查記者西摩?赫什7月19日在他的Substack博客中稱特朗普團隊正討論強制澤連斯基政權更迭不到24小時后,基輔方面就主動釋放和談信號……
事情真有這么巧嗎?還是背后另有玄機?
要理解當前的緊張局勢,或許得回到今年2月的那場史無前例的白宮會談。
2月28日,特朗普與澤連斯基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舉行會談。最終會談不歡而散,美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總統在公開鏡頭前用言詞攻擊來訪的外國領袖。
白宮記者哈伯曼直呼這是她看到的特朗普在公眾場合最為憤怒的一次。
就在美烏關系幾乎跌入冰點之際,一個關鍵人物浮出水面——烏克蘭前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
根據烏克蘭慈善組織"未來研究基金會"2024年10月的調查,扎盧日內的支持率高達72%,而澤連斯基僅為49%。雖說,也有其他民調機構如SOCIS 在2025年6月的數據指出,雙方支持率差距有所縮小。
扎盧日內出生于1973年,有烏克蘭"戰神"之稱,在俄烏沖突爆發后負責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俄烏沖突從最初大眾預想的"閃電戰",被打成"持久戰",他功不可沒!
更重要的是,他和澤連斯基的關系并不好,早在2023年就與西方盟友就結束沖突進行過秘密談判。
2024年2月,扎盧日內因公開質疑澤連斯基"動員50萬新兵"的命令,被解職并外放英國擔任駐英大使。
這樣的人事安排有些意思,把一個潛在的政治對手"外放"到倫敦,既能避免國內政治沖突,又能保持一定的影響力。
但誰也沒想到,這位"扎總"有可能成為華盛頓考慮的新人選……
有消息透露,美國曾經研究對烏關系新構想,內容正是支持扎盧日內、終結澤連斯基政權。
這個傳言并非空穴來風。從美國的角度來看,澤連斯基在一些方面確實讓他們頭疼。
澤連斯基曾為喜劇演員,作為總統固然在戰爭初期表現出色,但在和平談判上顯得過于強硬。
特朗普就曾認為澤連斯基"不適合談判"。
反觀扎盧日內,他的軍人背景和務實作風可能更符合華盛頓的期望。
扎盧日內在2022年接受美國《時代》周刊采訪時表示,他曾夢想成為一名喜劇演員,就像澤連斯基一樣。
面對來自華盛頓的壓力,澤連斯基的反應很快。
7月21日晚,澤連斯基在視頻講話中表示,他與烏克蘭國家安全與國防委員會秘書烏梅羅夫就在土耳其與俄方舉行另一場會談的相關事宜展開了商談,此次會談計劃于23日舉行。
時機太巧了。就在傳言他要被"流放"后不到一天,基輔就主動釋放和談信號。
這到底是真心求和,還是想向華盛頓證明自己的價值?
不光如此7月18日,澤連斯基在社交平臺上公開稱:"俄烏談判進程必須加快,需要更多動力。"
幾小時后,克里姆林宮新聞秘書佩斯科夫罕見地迅速回應:"這是一個積極信號,我們完全同意。"
罕見的俄烏一致讓外界看到了和平的一絲希望?但經驗告訴我們,戰爭中的和談往往比戰斗本身更復雜。
7月14日,特朗普在會見北約秘書長呂特時放出狠話,如果俄羅斯沒有在50天內同烏克蘭達成和平協議,美國將對俄羅斯征收100% 的關稅。
美媒披露了特朗普對與普京多次通話后的不滿:"每次掛斷電話我都會說,'嗯,那次通話很愉快。'然后導彈就射向了基輔或其他城市。這種情況發生三四次之后,你就會知道,之前的談話毫無意義了。"……
特朗普的耐心似乎是到達了極限。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韋宗友分析,特朗普在俄烏沖突中的對俄策略正經歷從"柔性促和"到"施壓逼和"的顯著轉變。
但這個50天期限也不是白給的。特朗普同時宣布,美國將通過北約向烏克蘭提供包括"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的軍事援助,費用由歐洲盟友承擔。
只不過,美國國防部及智庫CSIS顯示,基礎型愛國者導彈系統單套成本約10億美元。
一手大棒,一手胡蘿卜,這或許就是特朗普的交易藝術。
對北約來說,當前的局面只怕是有些尷尬。
德國、芬蘭、丹麥、瑞典、挪威、荷蘭和加拿大均有意加入"重新武裝"烏克蘭的計劃,通過北約向烏克蘭提供軍援。
這么一來,這些國家要為烏克蘭的愛國者防空系統買單了。問題是,如果澤連斯基真的被換下來,這筆投資還有意義嗎?
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14日表示,烏克蘭顯然并不急于開啟第三輪談判,而俄羅斯已做好準備,正等待烏方明確談判時間。
莫斯科的態度很明確,談可以,但你們得拿出誠意來。
戰場上的情況更是瞬息萬變。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上空出現大批無人機,這些無人機襲擊了機場導致多架飛機無法起飛,導致上千名乘客被迫滯留機場。
7月初,美國暫停向烏克蘭供應武器彈藥。雖然這個決定后來被撤銷了,但它說不準暴露了美國援助的部分局限性。
這下澤連斯基需要頂著雙重壓力,前線需要更多武器,后方需要更多政治支持……
而華盛頓對繼續無底線援助恐怕是感到了興許厭倦。
有趣的是,歐洲國家開始展現出更強的獨立性。
澤連斯基正在積極的與意大利、芬蘭、英國、法國建立多極談判平臺,考慮由土耳其、梵蒂岡、瑞士主辦的五方會談機制。理論上這樣能對沖美國政策搖擺風險?
不過,德國、芬蘭等北約成員國已明確表示將繼續通過北約框架向烏克蘭提供軍援。
可如果特朗普真的要換掉澤連斯基,歐洲國家會跟進嗎?還是會選擇獨立行動?
和平從來不是靠威脅或者換人就能實現的,它需要各方的真正妥協。
無論最終是誰坐在談判桌前,烏克蘭人民都希望這場戰爭能早日結束。
承受苦難的始終是普通百姓,各方決策者需展現政治智慧,推動沖突早日終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