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廣東省佛山市各區今天(23日)下午最新的通報,從7月8日監測發現首例輸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熱病例以來,截至7月22日,佛山市已有5個區報告了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3195例,主要集中在順德區。另外,世界衛生組織專家22日就蚊媒傳播疾病基孔肯雅熱發出警報,提醒各國做好應對準備,避免疫情大規模暴發。目前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發現基孔肯雅病毒傳播情況,約550萬人面臨這種蚊媒病毒的風險,而且可能出現大范圍疫情,給衛生系統帶來壓力。
國家疾控局派出工作組
赴佛山指導疫情防控
近期,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發生輸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熱疫情,國家疾控局近日派出工作組赴佛山現場指導,國家疾控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廣東省基孔肯雅熱疫情仍處在高位平臺期,疫情形勢還相當嚴峻。
國家疾控局副局長孫陽表示,廣東省要統籌協調全省力量,加強監測預警,提升檢測能力;嚴格落實蚊媒防控措施,確保蚊媒密度控制在安全水平;要加強地區協同配合,形成防控合力,全力以赴,盡快就地撲滅疫情,堅決做到防擴散、防外溢、防輸入。佛山市要整合各方資源,打好疫情殲滅戰;順德區要抓住疫情集中的形勢,集中力量遏制疫情擴散;已經出現病例輸入的地市,要及時采取果斷措施防止出現新的聚集性疫情暴發;還未發生疫情的地區,要未雨綢繆,加強培訓工作,提高基層醫務人員鑒別診斷能力,早發現、早診斷、早救治、早處置。各地要持續強化健康宣教,廣泛發動群眾參與,構建群防群控嚴密防線;要堅持蚊媒傳染病多病同防,同時做好登革熱、基孔肯雅熱、寨卡、瘧疾等防控工作,警惕境外輸入風險。廣東省今天舉行基孔肯雅熱疫情防控工作會議,分析研判當前全省疫情防控形勢,強調要“防輸入、防擴散、防外溢、控增量、清存量”,統籌醫療資源,有效滿足群眾就醫用藥等需求,落細落實各項防控措施,迅速阻斷疫情傳播鏈條,堅決遏制擴散蔓延,防止規模性傳播流行。
關于基孔肯雅熱
這幾點要知道
針對基孔肯雅熱等蚊媒傳染病,國家疾控局近日發布的健康提示介紹,蚊媒傳染病是指通過蚊子叮咬傳播病原體的一類疾病,在我國需重點防范登革熱、基孔肯雅熱、寨卡病毒病、乙腦和瘧疾等。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通過伊蚊,俗稱“花斑蚊”叮咬傳播的蚊媒傳染病。全球目前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報告了本地傳播,大規模暴發和零星病例主要發生在美洲、亞洲和非洲。近些年,我國周邊的東南亞地區疫情持續活躍。我國于2008年首次發現基孔肯雅熱輸入性病例,曾引發本地疫情,但尚未形成穩定的疫源地。
基孔肯雅熱的潛伏期一般為1至12天,多為3至7天。患者會突然出現發熱、皮疹和關節疼痛。發熱會持續1至7天,伴有寒戰、頭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惡心、嘔吐等。皮疹多出現在發病后第2至5天,半數以上病例在軀干、四肢伸展側、手掌和足底出現紅色斑丘疹或紫癜,數天后消退,可伴脫屑。關節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關節,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關節,腕關節受壓引起劇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通常1至3周緩解,部分病例關節疼痛可持續數月。新生兒、65歲以上的老年人,特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是基孔肯雅熱重癥發生的高風險人群,一旦感染后容易出現并發癥,需要及時就醫。預防基孔肯雅熱,關鍵是滅成蚊、清積水、防叮咬。在家庭環境中使用滅蚊藥物,如電蚊香、滅蚊片、滅蚊噴霧罐等消滅成蚊,做好衛生清理,防蚊蟲藏匿;清理家庭及周圍環境中各類孳生蚊幼的小型積水容器,對于防止持續的蚊蟲發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家庭住宅安裝紗門、紗窗,睡眠時使用蚊帳;到戶外活動時,建議穿淺色長袖衣褲,涂抹驅蚊劑等防止被蚊蟲叮咬。專家提醒公眾,在非疫情發生地區的公眾,當下這個季節也應加強蚊媒傳染病的防護。
專家提示,如果計劃前往東南亞、非洲等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流行區,出行前一定要查詢當地疫情信息,做好充分的驅蚊防蚊準備。歸國后14天內做好健康監測,密切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旦出現發熱、皮疹、關節痛等相關癥狀,應立即就醫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蟲叮咬史,以便醫生能夠及時準確地診斷和治療。
原標題:《確診已超3000例,關于基孔肯雅熱這幾點要知道》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孔韜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