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廣東部分地區出現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疫情,危害群眾健康。這兩種疾病主要通過攜帶病毒的蚊蟲叮咬傳播(以白紋伊蚊為主,俗稱“花蚊子”),傳播快、危害大。廣東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向社會發布倡議書,呼吁全省居民即刻行動,積極參與“清積水滅蚊蟲,共筑健康家園”愛國衛生運動,共建健康環境。倡議全民參與清積水、全方位做好個人防護、全社會共建健康環境。從我做起、從家庭做起、從身邊做起,清積水、清死角、滅蚊蟲,用行動阻斷疫情,共同守護健康家園,共建共享健康廣東。
登革熱以高熱、頭痛、肌肉骨關節疼痛為主要癥狀,基孔肯雅熱則以關節劇痛為顯著特征,兩者均通過白紋伊蚊傳播。這種傳播媒介的同一性,增加了識別診斷的難度,也放大了蚊蟲消殺的緊迫性。基層醫療機構需要同時具備兩種疾病的快速檢測能力,社區防控則需兼顧兩種病毒的傳播特點。
值得慶幸的是,兩種疾病在防控策略上具有高度共通性。它們均無法通過人與人直接傳播,防控核心均在于阻斷蚊媒傳播鏈條。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指出,對于蚊媒傳播疾病,避免蚊蟲叮咬是防止傳播的最佳保護措施,減少病毒傳播的主要方法就是控制蚊子媒介、減少蚊子孳生地。這種防控方式的統一性,為集中資源開展綜合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無論是清除積水容器還是統一消殺,都能同時降低兩種病毒的傳播風險。
更要看到,當前多個層面均具備防控這波疫情的諸多有利條件,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從政府層面看,廣東已建立“省-市-區-社區”四級聯動機制,國家疾控局工作組現場指導,確保防控措施標準化落地。從技術層面看,經過登革熱等蚊媒傳染病長期防治,各地已形成成熟的蚊蟲監測、孳生地清理、化學消殺技術規范。從社會層面看,“清積水滅蚊蟲”的衛生習慣已通過愛國衛生運動深入人心,多地居民2024年成功應對登革熱的經驗更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樣本。
當然,科學防控不等于被動應對,每位居民都應成為防護鏈上的重要一環。倡議書提出的“每日三分鐘翻盆倒罐”等實際行動看似瑣碎,卻是切斷蚊蟲繁殖鏈的關鍵。有實驗數據顯示,一只雌蚊在合適環境中每周可產卵上千枚,把翻盆倒罐等小事做好,就會產生聚沙成塔的良好效果。安裝紗門紗窗、使用電蚊拍等物理防護,配合合規殺蟲劑的科學使用,則能構建起堅固的家庭防護網。特別要注意的是,外出至公園、工地等蚊蟲活躍區域時,含避蚊胺成分的驅蚊劑應成為隨身必備品。對于老年人和兒童等易感人群,則更需加強防護措施,避免不必要外出。
登革熱與基孔肯雅熱疫情交織,既映照出這波傳染病防控的復雜性,也折射出科學防控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從政府快速啟動應急響應、專家精準普及防控知識,到社區細致排查孳生地、市民自覺清理積水,每個環節的認真應對,都是對防疫工作的最好支持與配合。基于科學認知構建的防控網絡,正是面對疫情不慌的底氣所在。只要防控措施能夠變成民眾的自覺行動,就能夠盡快順利地送走這波疫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