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在地上的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被FBI反扣雙手戴上手銬,一旁的特朗普則在咧嘴狂笑?
這是最近,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一個頗具爭議的AI視頻,他還借用奧巴馬的話配文,聲稱沒人能凌駕在法律之上。
看起來,特朗普要開始報仇了,這兩位美國總統的仇怨,還要追溯到9年前。
當時,特朗普在大選中擊敗希拉里,成功登上總統之位,結果民主黨立刻發起指控,聲稱特特朗普勾連俄羅斯干預大選結果,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通俄門”。
此言一出,輿論嘩然,網友直呼:“這瓜太大,吃不過來了!”
然而,特朗普并未提供任何實質性證據支持這一指控。奧巴馬發言人帕特里克·羅登布什迅速反擊,稱這些指控“荒謬可笑”,是特朗普為了轉移公眾注意力而編造的“低級把戲”。
“通俄門”再掀波瀾:真相還是謊言?
他聲稱,自己掌握了最新情報,足以證明奧巴馬在2016年大選后,親自導演了一場天大的騙局。這份“情報”宣稱,當時美國情報界早已得出結論,俄羅斯并未干預大選。但奧巴馬無視了它,反而用一紙密令,強迫下屬炮制一份“俄羅斯干預大選”的虛假報告。
其目的,就是為了“竊取選舉”、“發動政變”,從根源上摧毀特朗普執政的合法性。這是一個足以讓其支持者怒火中燒的劇本,充滿了“深層政府”的陰謀氣息。
然而,在官方的歷史檔案里,卻有著另一副截然相反的面孔。
美國情報界2017年的聯合評估報告,以及2020年由兩黨共同完成的參議院調查,都白紙黑字地記錄著:俄羅斯的確通過網絡攻擊和輿論操縱,試圖影響2016年的美國大選,且目標是幫助特朗普。盡管報告也指出,這種干預并未改變最終的投票結果。
一個是驚天動地的叛國陰謀,一個是記錄在案的外國干涉。同一個幽靈,兩個版本,信哪個,取決于你站在分裂的美國哪一邊。
于是,戰場鋪開了。這是一場沒有硝煙,卻異常殘酷的輿論戰爭。特朗普一方的武器庫里,是情緒飽滿的詞匯和數字時代的幻術。他在白宮講臺上揮舞手臂,用“叛國”、“政變”等詞匯,為支持者構建了一個簡單的敵我敘事。那段AI生成的視頻,則用最直觀的視覺沖擊,將這套敘事烙印在人們的腦海里。
他的核心論據,是那份語焉不詳的“新情報”,但他從未向公眾展示過任何一頁紙、任何一條錄音。證據,在這場戰爭中似乎并不重要,信念本身才是武器。
奧巴馬和民主黨一方,則手持官方記錄和程序正義的盾牌。奧巴馬的發言人輕蔑地稱其為“荒謬可笑的低級把戲”,民主黨議員則反復引用參議院的調查報告,強調情報工作的中立與專業,試圖用事實撲滅火焰。
然而,在早已被情緒點燃的輿論場上,事實的盾牌往往顯得蒼白無力。社交媒體上,支持者為“終于揭開黑幕”而狂歡,反對者則嘲諷這不過是“黔驢技窮的甩鍋”。沒有中間地帶,只有兩個無法溝通的平行宇宙。
這背后,是一種更為深刻的悲哀:真理本身正在淪為黨派斗爭中最廉價的武器。回看特朗普的政治軌跡,這種操作并不新鮮。十多年前,他用“出生地陰謀論”的幽靈,常年騷擾奧巴馬,質疑他作為美國總統的根本合法性。后來,他又毫無根據地指控拜登用“自動簽名機”簽署法案。
其核心邏輯一以貫之:事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敘事。只要能有效動員自己的核心選民,能讓對手陷入被動,那么“事實”就可以被隨時創造、修改和拋棄。
當一方不斷用聳人聽聞的指控攻擊體制的根基,而另一方只能反復拿出文件和報告來澄清時,這場仗其實已經輸掉了一半。因為攻擊者成功地將辯論的議題,從“我們該如何解決問題”,變成了“我們是否還能相信任何事”。
這種對事實和證據的解構,腐蝕的是整個社會的信任基礎。當一切都可以被解釋為“陰謀”,當所有官方記錄都可以被斥為“騙局”,公共對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那么,這場戰爭的賭注是什么?對特朗普而言,這是一場高風險的賭博。鞏固基本盤的同時,攻擊一位至今仍廣受歡迎的前總統,也可能激起巨大的反彈,為自己樹立更多敵人。對民主黨人來說,即便“叛國”的罪名在法律上純屬天方夜譚,但泥沙俱下的攻擊,依然會損害他們的聲譽,消耗他們的政治能量。
然而,最大的代價,需要整個美國來承擔。每一次這種級別的政治攻伐,都像是在這個國家本已撕裂的軀體上,再狠狠地劃下一道深可見骨的新傷。它加劇猜疑,催生仇恨,讓兩黨之間僅存的合作空間,被徹底擠壓干凈。
在這場喧囂的驅魔儀式中,被獻祭的,或許是美國最后的共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