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F-35C還在為發動機故障頭疼時,中國沈飛的廠房里,6架殲-35正等待交付——它們搭載的渦扇-21發動機,究竟藏著怎樣的技術密碼?2025年7月,美國《The War Zone》獨家披露,殲-35已換裝新型發動機,尾噴口鋸齒設計與隱身涂層優化使其成為“真正的海上隱身刺客”。
殲-35量產型雙機編隊飛行,機身編號35001與35006,低可視度涂裝降低雷達反射
一、渦扇-21:從“過渡”到“突破”的動力革命
1. 性能參數對比:中推發動機的“三級跳”
中航工業展出的渦扇-21原型機,綠色錐形部件為高壓壓氣機進氣口
2. 隱身與動力的黃金平衡
渦扇-21采用三維矢量噴管與鋸齒邊緣設計,使殲-35后向雷達反射面積(RCS)從原型機的0.1㎡降至0.01㎡,相當于一只海鷗大小。雙發冗余設計更成為艦載機的“生命線”——2024年美軍F-35C事故調查顯示,40%的墜機源于單發失效,而殲-35在測試中成功完成“單發著陸”科目。
扇-21發動機尾噴口特寫,可見鋸齒狀隱身設計,可降低后向RCS約40%
二、殲-35的“終極形態”:數據背后的作戰革命
1. 航程與載荷的躍升
- 作戰半徑:1300公里(攜帶2個副油箱時達1800公里),超越F-35C的1240公里
- 武器配置:內置彈艙:4枚霹靂-15E(射程145公里)+2枚霹靂-10近距彈野獸模式:外掛鷹擊-83K反艦導彈(射程280公里)或500公斤激光制導炸彈
殲-35與殲-20編隊飛行模擬圖,體現“重中搭配”作戰體系
2. 航電系統的“代際優勢”
- 雷達系統氮化鎵(GaN)AESA雷達探測距離達250公里,可同時跟蹤30個目標并引導導彈攻擊8個
- 光電融合:EOTS光電瞄準系統實現“靜默探測”,在不開啟雷達時鎖定F-22級目標
三、國際博弈:中美艦載機的“代差”消弭?
1. 與F-35C的“七三開”格局
- 中國優勢:超音速巡航(1.8馬赫 vs F-35C的1.6馬赫)雙發可靠性(海上事故率降低60%)價格優勢(成本僅F-35C的60%)
美國海軍六代機體系
2. 外媒報道佐證
《The War Zone》在報道中援引衛星圖像指出,沈飛廠區已出現6架帶涂裝的殲-35,其中3架帶有艦載機特征(折疊機翼+攔阻尾鉤)。該報道同時確認,渦扇-21的高空推力較渦扇-13E提升15%,解決了殲-35在滑躍甲板航母上的滿載起飛難題。
025年7月19日《The War Zone》報道截圖,標題明確提及殲-35即將服役
結語:隱身時代的“中國答卷”
從FC-31的“黑煙首秀”到殲-35的“馬赫環藍天”,中國航空工業用十年走完了美國F-35十五年的技術路程。渦扇-21的換裝不僅是一款發動機的突破,更是國防自主化的里程碑——當福建艦搭載殲-35駛向深藍,世界將見證“雙航母隱身打擊群”的真正實力。
你認為殲-35與F-35C誰是“海上霸主”?歡迎在評論區留下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