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寫的《七子之歌·臺灣》中所唱:“我們是東海捧出珍珠的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聞一多用擬人化的手法,把臺灣島比喻中國的孩子,表達了中國在喪權辱國的條約下,臺灣被霸占的切膚之痛。
對于中國這“孩子”臺灣,他有怎樣的過往?又何時能回家?
遠古時代,臺灣島是與大陸山水相連的,后來因為地殼運動,相連部分沉下去,成為今天的臺灣海峽,有部分成為島嶼。比如金門島,被比喻為臺灣的“臍帶”。
臺灣從什么時候被認定為中國的領土的呢?
根據史書記載,三國時期,東吳孫權派衛溫率領10000士兵進入臺灣,對臺灣進行早期經營管理,從這時起,臺灣就是中國的領土。
隨后在歷史發展中,大陸雖然經歷數次改朝換代,但依舊沒有忘記對臺灣的管理。
隋朝時期,隋煬帝派官員到臺灣撫慰當地居民,進一步管理臺灣。
唐代到宋代600多年的時間里,發生多次戰亂,沿海居民大量人口遷移到臺灣定居,讓兩岸之間的文化經濟交流更緊密、繁榮,所以,臺灣的居民,大部分祖籍在大陸,這就是血脈相連的見證。
元代對臺灣管理更進一步,設立更科學的行省制對全國管理。
臺灣屬于江浙行省管轄,并在臺灣設置“宣撫”和“巡檢司”,系統管理臺灣及澎湖列島的民政等事物,也標志中國在臺灣有了專門的政權機構。
明清時期,臺灣這“孩子”有些坎坷。
明朝建立后,對臺灣延續元朝管理,并進一步加強管理,尤其是在鄭和下西洋時,這里是重要的中轉站,船隊在臺灣留下了很多文化、農產品、技術等。比如“三寶姜”就是鄭和留下來的。
不過,明中期,倭寇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明朝組織軍隊抗擊倭寇,在臺灣駐守軍隊,守護著這“孩子”。
明朝末期,臺灣這“孩子”被荷蘭殖民者欺負。
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勢力東擴中,趁明朝內憂外患,侵入臺灣,進行殖民統治,時間長達38年之久。
好在鄭成功成功收復臺灣,臺灣又回到中國人手里。
清朝入主中原后,康熙皇帝派施瑯帶領大軍壓境,逼迫鄭氏家族投降,將臺灣納入中華大一統版圖,臺灣這“孩子”得到進一步發展,因為有大量人口遷移到臺灣,人口超過了190萬。
明清時期,臺灣這“孩子”的經歷有些坎坷,但是終究還是歸家。清政府在臺灣加強管理,除了移民外,還設立臺灣府進行專項管理。
1874年1月,針對日本入侵,清政府提出在臺灣設置行省的建議,1885年,劉銘傳重創法國軍隊,將其趕出臺灣,臺灣正式成為一個省,劉銘傳為巡撫。
臺灣這“孩子”命運悲慘時刻也就在這一時期,正如聞一多《七子之歌·臺灣》中所唱:“我們是東海捧出的一串珍珠……,精忠赤月點燃了我的家傳……”臺灣在清政府的不平等下,再次“離開了家”。
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清政府把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回歸祖國懷抱。
好不容易回家的孩子,再一次離開母親的懷抱。
1949年,蔣介石失敗,退守臺灣,臺灣這“孩子”再次離開母親的懷抱。
在近代史中,臺灣命運多舛,被日本侵略統治50年,雖然被收回,但隨著蔣介石的失敗,又離開母親懷抱,現在成了一個沒回家的“孩子”。
離家的孩子何時歸?這是中國幾代人在思考的問題。
蔣介石到了臺灣,并沒有把臺灣治理好,讓“臺灣”這孩子受了很多委屈。
從1949年到今天,臺灣已經有76年沒有回家了,正如《七子之歌·臺灣》中所唱:“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賜我號令,我還能背水一戰。”
臺灣這“孩子”歸心似箭,但是有些人不愿意讓他回來,需要祖國母親出手相助,指引回家的路。
有人說:“臺灣這‘孩子’回家只是時間問題,現在要做的,不僅僅是母親要加快‘找回孩子’,還要‘孩子’自覺尋找回家的路。”
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臺灣這“孩子”的回家之路,需要“母親”與“孩子”心連心,相互互動,排除萬難,才能順利回家。
在為臺灣這“孩子”回家之路上,祖國母親做出了巨大努力。
祖國母親第一做的就是提高自身實力,這樣才有實力保護自己的“孩子”,為自己“孩子”回家保駕護航。
祖國母親不斷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有了自己的“兩彈一星”,有了堅船利炮,有了百萬雄兵,更有雄厚的經歷實力,這一步步的努力,就是為了守護自己,讓臺灣這“孩子”回家之路暢通無阻。
臺灣在某些人的帶領下,這有些“反骨”,他開始和自己的母親“不親近”,甚至想跟別人走或者自立門戶。
這“孩子”不知道的是,這個世界上永遠守護他、愛他的只有祖國母親,別人對他的鼓動,只為利益罷了。
臺灣這“孩子”具體何時能歸?沒有明確的時間,有可能是明天,有可能還有很久,但一定能歸,這是臺灣這“孩子”未來唯一的正路。
現在要做的,不僅僅是祖國母親在努力為這“孩子”回家鋪路,掃清一切障礙。而且,臺灣這“孩子”也要知道回家的路在哪,不能聽信別人,被“他人”帶壞,進而走向歧途。
臺灣這“孩子”過往有過輝煌,也有過屈辱,更有多次坎坷,這是臺灣的“來時的路”。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中,臺灣始終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是中國的一個“孩子”,母親在努力找回他,“孩子”也在努力在找“回家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