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曾言:“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人生在世,有的人總被雞毛蒜皮絆住腳,日子過得擰巴;有的人卻能在風浪里站穩腳跟,活得舒展。
這差別,就藏在“格局”兩個字里。
人這一輩子,能走多遠,能成多大事,說到底,就看你心里能裝下多少東西。
1、格局大了,能容言
《道德經》中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格局大的人,能容下他人的言語,必成大器。
我們既要有接受他人夸獎的自信,也要有能接受他人批評的心懷。
好聽的話誰都愛聽,可真正幫你的,往往是那些扎心的話。
唐朝有個叫魏征的大臣,性子直得像塊鋼板。
他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手下,當年還勸太子早點除掉李世民。
誰料后來李世民登基,非但沒殺他,反倒請他當“諫議大夫”——專門給皇帝挑錯的官。
有一回,李世民最疼愛的長公主出嫁。
皇帝想給女兒撐場面,下令嫁妝要比自己的妹妹永嘉長公主多一倍。
魏征在朝堂上當即就攔住:“陛下,長公主是您的妹妹,按規矩輩分更高。現在給女兒的嫁妝超過姑姑,這不合禮法啊!”
李世民當時臉就沉了,可還是按魏征說的,減了嫁妝。
回宮后他氣得摔了茶杯:“這鄉巴佬,早晚要他好看!”
長孫皇后聽說了,趕緊換上朝服來道賀:“陛下息怒,魏征敢說真話,正因為您是能容人的明君啊!”
后來魏征去世,李世民抱著他的靈柩哭:“我失去了一面照自己的鏡子。”
《菜根譚》中說到:“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砥石。”
只愛聽好話、不愛聽批評的人就像蒙著眼睛走路,很容易走偏,甚至掉進坑里。
而能聽進各種意見的人,人生路上卻可以少踩坑,走得更穩更長遠。
2、格局大了,能容人
《諫逐客書》道:"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做人如果太小氣,容不下別人,你的路會越走越窄。
對別人好一點,多包容別人,才是做人最大的通透。
這樣不僅幫了別人,自己的心胸也會變得更開闊。
與自己親近的人越來越多,人生的道路也會越走越寬。
三國時的曹操,就有容人的肚量。
官渡之戰時,他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
手下在清理戰場時,發現一箱子書信,全是曹操的部下偷偷寫給袁紹的。
信里說的都是“若袁公得勝,我愿歸降”之類的話。
有人當即請命:“主公,把這些通敵的人都抓起來吧!”
曹操卻讓人把箱子抬到帳外,當著所有人的面點了把火。
火苗竄起來的時候,他對眾人說:“當初袁紹勢大,連我都不知道能不能贏,他們想給自己留條后路,也是人之常情。”
那把火一燒,燒沒了所有人的顧慮。
原本揣著忐忑心情的將士們,從此死心塌地跟著他,最終幫助他統一了北方。
后來幫曹操打天下的許攸、張遼,都是從敵營過來的人。
這種容人的氣度,成就了曹操的一代霸業。
《論語·陽貨》中寫道:“寬則得眾。”
心寬一尺,路寬一丈。
你給別人留余地,別人給你讓條路,能容多少人,就能成多大事。
3、格局大了,能容事
李嘉誠說:“眼光要放遠,胸懷要放大。“
格局大的人不會拘泥于眼前的小事,出現問題會冷靜分析。
事來了別急著躲,能扛事的人,才能成大事。
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小工廠,專門給一個汽車廠生產剎車閥。
有一次,地震突發,關鍵供應的零部件商家廠房塌陷,老板蹲在廢墟上哭:“這下全完了。”
誰料,汽車廠立即派出200名工程師,帶著物資設備趕赴災區,幫助供應商恢復生產。
他們沒說一句指責的話,反倒安慰老板:“別怕,我們一起干。”
工程師們和工人一起在空地上搭臨時廠房,就連汽車廠的老總都來看過三次。
有人不解:“這又不是你們的錯,為啥要幫他們?”
老總說:“他們倒了,我們的車就造不出來了,幫他們,就是幫我們自己。”
三個月后,小工廠重新開工。
后來每當汽車廠有新車型研發,這家工廠總會第一個拿出最精密的零件,幫助汽車廠做出最高檔的車。
豐子愷有說過:“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就小了。”
在遇到事情時,要學會“遇事不驚”“化危為機”“著眼長遠”。
如果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把眼光放在當下,那你同臺競爭的人會很多;
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來,那么你就能做成更多事。
能容事,便是容自己,唯有遠大眼界,才給未來的自己更多機會。
一位詩人曾說: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的是天空,比天空寬的是胸懷。”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信息化時代,格局的大小往往決定了人生的成敗。
格局,決定人生的高度;包容,成就生命的寬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