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不少市民發現手機溫度計、汽車儀表盤顯示的溫度常常遠高于氣象預報數值,“預報不準”“高溫低報”的疑問隨之而來。為何標準氣溫與體感感受差異顯著?網傳的“氣象部門高溫低報”是否屬實?近日,江蘇省市氣象部門多位氣象專家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集中回應。
氣候變量會影響人體感知
在位于南京江心洲的南京氣象臺草坪中央,乳白色的百葉箱靜靜矗立。南京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戴竹君打開箱門,露出里面的精密傳感器:“這里測量的是距地面1.5米、通風遮陽環境中的空氣標準氣溫。”
在氣象觀測領域,“標準氣溫”的誕生源于近200年的科學探索。江蘇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劉梅解釋,百葉箱氣溫是在通風、遮陽、距地面1.5米的標準環境下測得的空氣溫度,這一設置由世界氣象組織統一規定,能有效隔絕太陽直射、地面輻射等干擾,確保全球數據的統一性和可比性。“比如高溫天里,柏油路面溫度可能超過60℃,但這是地表輻射與空氣熱量的混合值,并非真正的空氣溫度。”
而體感溫度則是另一回事。它不僅受氣溫影響,還與濕度、風速、太陽輻射密切相關,甚至因人而異。“同樣35℃,濕度大時汗液難以蒸發,體感可能達到40℃以上;而在干燥有風的環境中,體感會低很多。”劉梅舉例,年齡、衣著、活動狀態等個體差異更讓體感溫度難以統一衡量。這也是氣象部門以百葉箱氣溫為標準的核心原因——它是排除干擾后的“基準值”,能為農業、交通等領域提供穩定可靠的參考,而體感溫度受太多變量影響,無法成為通用標準。
入伏后,全國不少地方熱到40℃以上。在網絡上,關于“氣象局不敢報40℃高溫”“刻意高溫低報”的言論出現。真是如此嗎?戴竹君辟謠道:氣象工作者從不會有意把氣溫報高或報低,而且相關部門對預報員的預測有嚴格評分;要是預報38℃,實際氣溫卻到了40℃以上,氣象預報也有一套很嚴格的評分機制,如果預報員報溫度為38℃,但實際上是40℃以上,預報員會被扣分。
江蘇省氣象服務中心工程師姚阮補充,江蘇省氣象部門已具備一定的體感溫度測算能力。“我們開發了結合溫濕度、風速的經驗算法,在‘江蘇天氣’App的健康氣象板塊提供體感溫度服務,還衍生出中暑指數、穿衣指數等產品。”但他也坦言,由于個體代謝率甚至心率等細微差異都會影響感受,精準量化體感溫度仍是難題,目前的預報只能作為參考。
國家級站才是“基準站”
經常爬南京紫金山的市民會看到,在山上有一座氣象站。“紫金山有很多樹,溫度可能較低,那山里氣象站能代表南京溫度嗎?”面對這樣的疑問,南京市氣象探測中心副主任陸一磊給出了明確答案:不能。南京全域有200多個氣溫測量點,分為國家級氣象觀測站和區域氣象觀測站。紫金山上的站點屬于區域站,僅反映周邊局部環境溫度,而江寧、六合等地的國家級站才是代表城市整體氣候的“基準站”。
這種分工源于觀測的科學性。國家級站需建在開闊草坪,遠離建筑物和熱源,確保數據能客觀反映自然狀態;區域站則分布在街道、鄉鎮,更貼近局部服務需求。“城市里不同區域的溫度差異很常見,這就是城市熱島效應。”陸一磊說,建筑物密集區溫度可能比郊區高3—5℃,而紫金山這樣的綠地因植被覆蓋,溫度往往低于市區,“區域站的作用就是捕捉這些差異,為精細化服務提供支撐。”
針對城市溫度的復雜性,氣象部門正推進精細化預報。劉梅介紹,通過構建1公里分辨率的城市數值模式,細化建筑物、植被等參數,能模擬不同區域的熱量交換;再結合高密度自動氣象站數據,用機器學習模型訂正預報結果,逐步實現“一街一策”的溫度服務。“比如給快遞員推送配送區域的體感溫度,給司機提示車內高溫風險,這些都需要基于本地化的精細觀測。”
多維度應對體系“戰”高溫
入伏以后,江蘇已經連續6天發布高溫黃色預警,是什么導致了高溫天氣頻發?
“近年來高溫天氣頻發,與全球變暖的關系毋庸置疑。”江蘇省氣候中心正高級工程師楊杰認為,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平均氣溫上升1.1℃,大氣環流模式改變,極端高溫的頻率和強度顯著增加。以江蘇為例,今年出梅后(7月1日至20日),全省平均高溫日數達9天,宿遷泗洪、徐州邳州等地出現39.7℃的極端高溫,6個站點打破歷史紀錄。
面對這一趨勢,江蘇氣象部門已構建起多維度應對體系。楊杰介紹,全省建成高密度自動氣象站網,結合衛星、雷達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高溫精準監測;高分辨率數值預報系統能提前預判高溫過程,未來一個月江蘇可能出現4次高溫過程,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1—2℃。在應用層面,氣象部門參與制定《江蘇省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為城市規劃、農業生產提供風險評估,還為電力部門提供負荷預測,保障能源供應。
對于公眾關心的“能否細化發布地面溫度、車內溫度”等問題,姚阮表示,部分服務已在推進中。“北京、上海在高溫預警中附加悶熱指數,江蘇的車企也嘗試推送車內高溫警報。”但他也強調,這些溫度受環境影響極大,缺乏統一測量標準,大范圍統一發布仍有難度。“目前我們更側重提供場景化建議,比如提醒午后避免長時間戶外活動,車內勿放易燃易爆物品等。”
信息來源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張宣 文/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