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相信不少身在河南東部、南部的朋友已經提前感受到超過35℃的氣溫,配上不肯讓步的高濕度,那種熟悉的、仿佛一頭扎進蒸籠里的悶熱感,再次籠罩而來。
與此同時,西邊的天空卻不那么安分,強烈的雷達回波在西北部、許昌、駐馬店、南陽一帶移動、發展,帶來一場場急促的強對流天氣。
這只是一個前奏。根據河南省氣象臺的預報,從今天(7月25日)起至31日,一輪持續性的高溫天氣將再次籠罩我省,日最高氣溫將攀升至35℃到39℃。
高溫將至,一個話題的熱度也隨之升高:這么熱的天,能把蚊子都熱死嗎?
這個問題之所以備受關注,不僅因為河南剛剛經歷過40℃以上的酷熱,更因為近期廣東爆發的基孔肯雅熱疫情,其傳播媒介,正是河南城鄉極為常見的“花蚊子”——白紋伊蚊。
7月21日,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致市民朋友的倡議書。倡議書提醒,廣東近期蚊蟲已進入快速繁殖期,廣東省已發生基孔肯雅熱疫情,登革熱疫情也進入快速上升期。
根據廣東省佛山市各區昨天下午最新的通報,從7月8日監測發現首例輸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熱病例以來,截至7月22日,佛山市已有5個區報告了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3195例。
這種蚊子,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危險。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與媒介生物控制研究所副主任技師趙奇告訴大河報·豫視頻記者,白紋伊蚊同時還是登革熱、寨卡病毒病的重要傳播媒介。這意味著,被它叮咬一口,就可能面臨多種病毒的感染風險。
除了“花蚊子”,河南常見的庫蚊可傳播乙腦,按蚊則是瘧疾的推手。“認清本地的‘主力蚊’,對針對性防控至關重要。”趙奇強調。
那么,即將到來的高溫,能否成為我們的“天然盟友”,消滅這些害蟲?
科學研究確實給出了肯定的答案。據相關論文介紹,蚊子是變溫動物,其活躍的舒適區在25℃至30℃。當氣溫超過35℃,它們的叮咬活動會顯著下降;而一旦暴露在40℃以上的環境中,成蚊將難以存活。上周河南多地出現“蚊子被熱死一地”的現象,正是這個原理的體現。
但如果因此認為“全球變暖是好事”,那就大錯特錯了。
一個令人警惕的事實是:如果不是氣候變暖,我們河南乃至更北的地區,可能根本不會有這么多“花蚊子”。白紋伊蚊原是東南亞的物種,正是全球氣溫的普遍升高,讓過去對它們來說過于寒冷的溫帶地區,變成了可以繁衍的“新家園”。
中國氣象局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趨勢。入汛以來,全國平均高溫日數為歷史同期最多,而河南與陜西、山東等省份的氣溫,均為歷史同期最高。
并且包括河南在內的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均比常年同期偏高1至2℃。
氣候變暖不僅讓蚊子向北擴張,還直接延長了它們的“活躍季”——春季升溫更早,秋季降溫更遲。
更需要警惕的是,蚊子只有一兩個月的生命周期,更新換代極快,這讓它們擁有了快速適應環境變化的潛力。我們無法保證,未來的蚊子不會演化出更耐高溫的特性。
蚊子是世界上致人死亡最多的動物。當氣候的邊界被打破,這些微小的“殺手”攜帶的疾病,也將突破地域的限制。過去被認為是熱帶專屬的疾病,正隨著蚊子的腳步向北擴散,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潛在的、長期的威脅。
來源:大河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