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中國,還是世界,歷代發生起義、革命、動亂,絕大多數原因恐怕都與老百姓日子過不下去了有直接關系。如中東的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突尼斯等,起初都是因為長期的失業率居高不下,導致百姓生活無以為繼,最后“阿拉伯之春”的風刮起來。然而印度在世界上貧困人口眾多,而且貧富差距巨大,但為何印度窮人從來不造反呢?
我們知道,印度國土面積290多萬平方公里,而人口卻與我國差不多,GDP只有2萬多億美元,還沒有我國的零頭多,人均GDP才1600美元,是我國的四分之一。大多數百姓窮困潦倒,尤其是處于社會底層的廣大賤民,基本是赤貧狀態。但就是這樣,也沒有像中東那樣鬧事、造抗、革命,這是為什么呢?
這與這個有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的種姓制度有著最直接的關系。印度80%的人信仰印度教,種姓制度就發源于印度教,已有3000多年歷史。根據這個制度,社會分為四個等級。這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是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第二等級是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征收各種賦稅的特權;第三等級是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是首陀羅,屬于非雅利安人,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就是奴隸,他們從事當時被認為是低賤的職業,如抬尸、掃街等。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被稱為“不可接觸者”的賤民,他們的社會地位最為低下,最受歧視,絕大部分為農村貧雇農和城市清潔工、苦力等。
印度的種姓是世襲制的。祖先是什么種姓,這個種姓就會跟著他一輩子,乃至他的子孫,永遠烙印著整個家族。貴族永遠是貴族,賤民永遠是賤民,世世代代,從未改變。這種姓文化的根深蒂固,再加上印度婆羅門教的說教,向賤民灌輸吃苦那是修行,越苦越好,最后把廣大的老百姓教化成為賤民。所以,絕大多數印度人認為貧窮那是修行,那是苦修。在他們看來受窮受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不怪罪任何人。因為這是修行,所以不會造反。
還有印度歷史上就是一個被征服的民族,曾被雅利安人、突厥人、蒙古人,甚至波斯人等十幾個民族征服并統治,而且每次印度改朝換代都不是百姓的反抗,而都是外來入侵造成的。印度人幾千年被入侵的歷史,使得百姓習慣于被統治,就是再窮,也不反抗。
再有就是印度古代開始長期讓百姓處于溫飽邊緣的政策。印度國土不大,但耕地是亞洲最多的,比我國還要多,基本能讓大部分人處于吃不飽餓不死的狀態。這樣百姓就為溫飽奔波勞作,沒有時間想事,琢磨鬧事。因此,印度有8億多的極端貧困人口,但他們依然很穩定,不鬧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