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15日印度正式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獨立,所以現代印度其實比新中國還早兩年建立。而兩國在20世紀后半程中經濟發展水平,單從人均GDP等數值看也是伯仲之間。
前言
可是自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日漸騰飛,中國在第三世界國家的聲望日隆,這令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對西方所宣揚的那一套——發展經濟必須實施西方的所謂民主制度的論調產生了深深的質疑。
于是西方為了抵消中國經濟模式對世界第三國家的吸引力,開始大肆吹噓印度,將印度包裝成所謂的‘世界最大民主國家’推到前臺來與中國做對比。
像是國際物業咨詢公司萊坊和花旗私人銀行聯合發布的《2012財富報告》就預測——印度2050年GDP將雄踞世界第一高達86萬億美元!
報告發布的2012年,印度GDP僅僅才1.83萬億美元,這意味著印度如果真在2050年達成這個GDP目標,那么其經濟總量在其后39年間,每一年平均需要增加2.2萬億美元以上!
而去年2024年,印度的GDP才堪堪超過2萬億美元,因此這個預測的印度經濟總量,除非美元崩盤似暴跌,否則根本不可能達到。
然而在21世紀過去的二十多年間,中印兩國經濟差距越來越大,兩國在社會、科研、軍事等方面的發展也明顯拉開。
印度別看這幾年被西方大力宣揚經濟發展速度超過中國,是藍星未來的希望之星,但是其實際增長并沒啥特別令人稱道的地方。
從2012年以來的12年間,其GDP總量才增加了不到10%。而同樣的期間,中國GDP總量從8.53萬億美元增加到了18.94萬億美元,增長了122%!
而隨著印度沾沾自喜人口超過中國,兩國間的人均GDP差距反而是越拉越開。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受到的來自西方的打壓越來越多,而印度則是左右逢源獲得了西方大力的支持,可為啥其經濟、社會等發展狀況卻遠遠不如我們呢?
防微杜漸,弄明白印度為何發展滯后的原因,有利于我們避開發展道路上的坑,碼字的就用這個小系列和大家聊聊印度發展上那些掣肘的因素吧。
印度的種姓制度,大家耳熟能詳了,我們說起印度發展不盡如人意時,常常都隨口將之作為了一個要因。但是卻鮮有人說清楚這個種姓制度,到底是怎么阻礙了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
碼字的就試著為大家解說一下,種姓制度究竟是怎么阻礙印度社會、經濟進步的吧。
首先咱們聊聊什么是種姓制度。
南亞的種姓制度
南亞的種姓制度并非是印度特有的,尼泊爾、孟加拉、斯里蘭卡這些受印度教影響的國家,在其印度教教徒聚居的地區,種姓制度都根深蒂固地存在著。
南亞的種姓制度據稱是根據印度教教義編制的,應該是產生于遙遠的奴隸制社會時代。
然而由于印度古代文獻的缺失,以及印度古學者那頗有些奇葩的歷史記錄方式——印度教認為人會不斷轉生輪回,所以記錄歷史的印度古學者會把不同歷史時期的幾個國王視為同一人,將這幾人的事跡混在一起記錄,而且為了凸顯王的英武,學者們還會把時間順序給人為地打亂。
這讓后來人大腦宕機難以分清這些事跡究竟是哪個王的,除非能找到相應的歷史遺跡,否則根本理不清這些時間線。
因此現在我們已經無法推測出種姓制度具體誕生的時間,該制度被認為最早是侵入南亞的雅利安人所創立,因此有的歷史學者考證這一制度已經存在了三千多年,所以種姓制度也是證明印度文明源遠流長的一個重要證據。
這里碼字的要吐槽一下了,根據埃及的歷史經驗,每一個侵入古埃及的外來勢力為了在埃及立足,都會宣稱自己是某某法老的轉世,并繼承埃及的法老婚姻制度——即直系血親通婚(如兄妹、父女等),以此來向埃及臣民證明自己是真正的法老轉世(然后就被遺傳病給滅了)。
沒辦法,當時深信埃及宗教教義的民眾就要看這個,沒這個橋段就沒資格統治埃及(日本唯一沒姓的家族,在古代也是這么玩的,結果竟然傳承到了今天。參考古埃及法老家族史,如果能開棺驗DNA的話,那一定會非常有趣)。
所以種姓制度誕生的時間,很有可能比雅利安人侵入南亞大陸還更早。
由于種姓制度便于統治者利用印度教的影響力統治南亞大陸,所以歷代侵入南亞的外來勢力都選擇了保留種姓制度,這使得種姓制度日益根深蒂固。
流傳到今天的南亞印度教種姓制度將人劃分為了婆羅門(祭祀)、剎帝利(軍政貴族)、吠舍(雅利安平民)、首陀羅(原住民)等四個等級。
用社會結構近似的周朝做一個對比,婆羅門就是周王室,剎帝利就是諸侯以及公室的臣屬,吠舍就是國人(城市居民)、首陀羅就是野人(鄉民)。
其實還有一個達利特(不可接觸之人),在種姓制度下根本就沒被算成人,對應周朝也就是奴隸。
這些種姓階層之間地位差距巨大,上一階層對下一階層擁有生殺予奪的權力!
各個階層間通婚有明確的規定,像是印度教男尊女卑,因此剎帝利男性能娶婆羅門女性,但是婆羅門男性卻不能娶剎帝利女性(這個倒并不絕對,畢竟王權很多時候凌駕于神權之上,剎帝利以下的階層就別想靠婚姻實現階級躍升了)。
由于嚴格的通婚限制,因此在古印度基本上是不可能打破這個階層分界線的。
然而周朝那一套維持了幾百年就被打破了,中國也就此進入了春秋戰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封建割據時代,周王朝那類似于南亞種姓制度的奴隸制體系,在漫天戰火中轟然坍塌成為了歷史的塵埃。
南亞的種姓制度居然能流傳到今天,這讓人不得不佩服印度教的洗腦功底深厚。但是這也與南亞次大陸在歐亞大陸板塊上,那相對十分封閉的地理環境有著極其重要的關聯。
首陀羅和達利特占據了印度絕大部分的人口,而我們常常聽到說——印度只有一億多人,這一億指的正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這三個種姓階層,以及少量憑財富躋身其中的首陀羅和達利特(比如印度首富阿達尼)。
種姓制度基于奴隸制社會生產關系建立,早在千年前的封建時代就已經落伍于時代,但是由于南亞的特殊地理、歷史、宗教環境卻得以一直傳承到了現代。
即便是資本主義的英國殖民者,為了能維持自己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也選擇了以維持種姓制度來拉攏婆羅門、剎帝利、吠舍與自己結盟。
南亞大陸之所以歷史上,屢屢被從興都庫什山脈的開伯爾山口南下的入侵者侵占,與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只要自己利益得到保證,就樂意和入侵者合作當帶路黨是分不開的。而印度教的轉世理論,也為這些帶路黨們找到了看起來底氣十足的借口——這個外來的征服者是印度教教義中某某印度古國王的轉世,幫他是印度教教徒應盡的義務。
隨著時間進入到近現代,種姓制度對于南亞社會發展的桎梏與危害,南亞的有識之士們是看得清清楚楚的。
因此1947年印度獨立后在憲法中明確地規定廢除種姓制度,并專門將廢除達利特這個賤民階層給寫入了憲法。也就是從印度憲法的角度來說,印度這個國度里的所有民眾都擁有人的身份了。其后的歷屆印度政府也或多或少地出臺相關的政策法案,試圖消延續數千年的弭種姓制度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既然種姓制度已經從法理上被廢除了,可是為啥我們一提起今天的印度,就會說種姓制度阻礙了其社會的發展呢?
下一篇,碼字的繼續為大家解析。
覺得碼字的文章還行,走過路過看過請贊個粉個轉個。
謝謝大家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