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達成大規模貿易協議的消息剛傳出來,白宮副幕僚長就火速放出一組照片,乍一看平平無奇,但研究之下還是發現了一個引人關注的細節:特朗普桌上放著一個寫有“日本投資美國”的紙板,原本印著“400B”(400 Billion,即4000億美元),卻被人用筆劃掉,手寫改成了“500”。
這不是隨便亂涂的數字游戲——這代表的是1000億美元的變動,而最終特朗普對外宣布的金額甚至不是5000億,而是5500億。也就是說,特朗普劃去的這一筆,直接讓日本多從腰包掏了一千億。
當然,這多出的部分也不全是特朗普“拍腦袋”決策,從后續報道來看,這次協議確實是層層加碼之后談成的——最初討論的是設立一個4000億美元的基金,后來為了獲取更高的美國利潤份額,日本加碼到了5000億,最后又附加了飛機采購、大米采購、農產品進口、軍費支出等一攬子方案,整體就水漲船高了。
照片中的那塊紙板或許并非臨時更改,而是談判中某一階段的過渡版本,但它暴露出的卻是談判進程中一個關鍵信號:美方極力在投資金額上做文章,而日方確實一路退讓,最后連關稅也壓到15%。
不過有分析認為,紙板數字的變化其實只是冰山一角。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它背后透露出的美日談判生態:投資金額、利潤分配、產業開放、關稅讓步,這些看似單獨談判的議題,其實綁成了一攬子“大禮包”,而且全都圍繞著一個核心邏輯:美國要更多的錢,日本要更少的關稅。
例如,此次協議內容中,日方同意對美投資550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將流入特朗普認定的“重要項目”;日本還將采購100架波音飛機,大幅增加對美國大米的進口;還會在國防領域對美采購增加30億美元。此外,美方承諾將對日關稅壓到15%,汽車也適用這標準,低于此前的25%。
表面上是“互利”,但細看就發現,日本的讓步遠遠超過美國。更重要的是,這次協議的“利潤分配”極不對等:日本出錢,美國拿走90%的利潤。有媒體甚至將其戲稱為“美國主導下的投資入股”,日方成了出錢不控權的“股東”。
從這一點來說,而談判現場照片中那個“劃改的數字”,正是日本妥協的象征,也是美方壓價能力的體現。這個細節之所以火出圈,是因為它不光體現了特朗普風格,更是當前美日關系中“誰占上風”的真實寫照。
至于日本為何會愿意妥協這么多,原因也不難理解,自民黨連吃三連敗,執政穩定性搖搖欲墜。在這種背景下,石破茂需要一場外交勝利來挽回頹勢,而特朗普正好抓住了這點,一番“你投我錢,我給你降關稅”的交易達成,也算各取所需。
但問題是,石破茂押注特朗普以為能帶來好處,結果卻可能換來的是國內更大的反彈。日本國內農協早已對開放農產品市場極度不滿,而這次協議明顯是讓美國大米直接入場,大批農民感到被出賣。再加上如今石破茂已經踏上了被“逼宮”的邊緣,雖然他咬死“不辭職”,但若這把火繼續燒下去,石破茂的執政之路可能比參議院失敗更難堪。
從宏觀層面看,這場協議其實也是美日貿易戰之后的一次調整嘗試。回顧歷史,美日在汽車、鋼鐵、半導體上早已纏斗幾十年,上世紀的“廣場協議”逼得日本讓步,造成日元暴漲,最終引爆泡沫經濟,但日本也從中吸取了經驗:盡可能通過投資換妥協,通過政治靠攏換市場空間。這次的談判,就是這種老路的再現:用錢鋪路,用投資買和氣。不同的是,這一次美國提出的條件更“蠻橫”,利潤要九成,投資額度要翻番,連農業都得打開大門,而日本卻只能繼續忍。
至于這套模式是否會被用作更多國家,目前還沒有跡象。比如歐盟在對美談判中更強調規則和機制,遠沒日本這般“靈活”。但可以預見,如果這套模式被驗證有效,特朗普未來對他國談判,恐怕都要先來一句:“你能像日本那樣嗎?”
畢竟,可以肯定一點,特朗普的策略不會只針對日本。他對中歐日韓都采取“差異化施壓+利潤導向”的模式,在經濟談判中追求絕對利益,哪怕把盟友當客戶看也不在乎。說到底,這次美日協議,不只是一個經濟合同,而是一種強權交易的范本。照片中的手寫數字,是特朗普風格的象征,日方是否做出了正確選擇,或許要看幾年后這5500億花得值不值。但眼下紙面上,特朗普已經做到了“一筆千億”,就看這招的受害者會不會進一步擴大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