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奚偉;通訊員:費帆 趙婕敏 李玲)夏日江城,綠意涌動。“湖中有噴泉,散步時總能看到野鴨游過,空氣里都是青草香。”近日,市民李女士路過東湖路時,感慨雙湖橋片區的城市面貌變化。武昌區結合“夏日薈聚·來武漢湊熱鬧”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作,聚焦“四線一口”、水域岸線、公園綠地等整體環境改造提升,將昔日的城市湖泊及兩岸打造成集生態涵養、市民休閑、文旅體驗于一體的“城市綠肺”,為夏日江城增添一抹靈動亮色。
“精耕”水域岸線治理,再現碧波魚翔的美景
武昌區始終堅持“微改造、生態化、強治理”的思路,以雙湖橋片區為樣板,聯動城管執法局、水務湖泊局實施系統性生態治理,精心雕琢“雙湖橋”片區的立體生態空間。
今年以來,武昌區水務部門持續開展湖泊水面及岸線“大掃除”,水域環境得到整體提升。累計清理水域水草1240噸、岸線垃圾68噸,在淺水區域補種再力花5120平方米、澤瀉180平方米、荷花320平方米,在原有分區治理圍格中鋪設四季常綠的銅錢草,提升治理分區圍格生態度。
目前,水務部門已在水果湖圍格中鋪設銅錢草2400平方米,安裝浮島720平方米,栽設美人蕉、鳶尾等植物720平方米,著力提升湖心生態景觀效果,沿雙湖橋、白鷺街水域形成800米長的生態綠色“地毯”,對稱分布的水生植物群落宛如翡翠項鏈環繞湖心。
(圖:武昌區水務部門打造的“水下森林”)
為提升水體自凈能力,武昌區引入7臺噴泉曝氣設備和5臺推流設施,通過增強水動力來改善溶解氧含量。如今“水下森林”搖曳生姿,魚群翔集、水鳥嬉戲,水體透明度提升至1.5米以上,再現“碧波蕩漾、魚翔淺底”的生態美景。
“細織”城市立體花路,激活城湖共生的生態密碼
水清岸綠才能激活城市生態脈搏,武昌區城管執法局園林部門同步推進園林景觀精細化營造,將“水清岸綠”的自然基底與“花境織錦”的人文景觀有機融合,構建起“城湖共生”的生態網絡。
(圖片:東湖賓館渠化島)
在“細織花帶、激活景觀”專項行動中,園林部門以雙湖橋、中南醫院渠化島及東湖路為重點,打造“一路一景、一島一韻”的立體道路景觀體系。
(圖片:中南醫院渠化島)
雙湖橋渠化島,市民可觀賞到由超級鳳仙和150平方米草坪構成的簡約花園路口,其流線型花境設計與水果湖岸線的植物群落遙相呼應;中南醫院渠化島則新增了約100平方米的長春花,通過精心梳理喬灌草層次,營造出“步移景異”的立體景觀效果;雙湖橋左右兩側的精品花箱栽種了千日紅等多種時令花卉,既美觀又實用,為城市增添了一抹生機。
(圖片:雙湖橋兩側組合花箱)
除了道路節點的花卉景觀,武昌區的綠化微改造還延伸至市民日常休憩的口袋公園,讓城市綠意從視覺美化向功能服務拓展。
(圖片:水果湖北岸口袋公園)
位于武昌中南醫院對面的水果湖北岸口袋公園,原先是親水平臺與東湖路相連,中間只隔著一排法桐行道樹。這次改造提升,園林部門在法桐樹旁修建了一個帶狀花壇,花壇內種上花草樹木,配以景石。花壇邊增添了石椅,市民可以坐在法桐樹下乘涼、賞湖景。
(圖片:茶港口袋公園木棧道)
在茶港口袋公園設計上,園林部門利用南端綠島分隔人行與非機動車道,點綴景石、紅楓,搭配黑、白碎石、礬根、佛甲草,營造富有趣味的園林小景。利用現狀水杉林,架設竹木棧道、觀景亭,寬闊處設置休閑平臺,布置座椅供游人休憩。
從“治水”到“美岸”,從“增綠”到“惠民”,武昌區以雙湖橋片區治理為縮影,生動詮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隨著生態治理的深入推進,武昌區將持續深化“微改造、精提升”治理模式,讓城市更宜居、讓生活更美好,為武漢建設生態宜居名城貢獻武昌力量,讓夏日的江城始終洋溢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