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美軍“康涅狄格”號核潛艇在“印太海域”撞上“不明水下障礙物”,數名艇員受傷,艦體受損,美方并未說明具體位置,僅稱“并無敵對因素介入”。
但事后調查逐步揭示,這并非一起普通的事故。
據美媒最新披露,這起被稱為“撞山”的事件實則發生于南海中部某海溝區域,潛艇受損極為嚴重,艇艏結構變形,聲吶系統受創,大量海水滲入前艙,險些導致核反應堆遭遇系統級風險。
在美國海軍內部,這一事件震動極大,因為它暴露出的問題,并不僅僅是一次導航誤差或艦員失誤那么簡單。
最初,美國海軍官方將此次事故歸因于“艦員操作松懈”與“導航系統誤差”,但這一說法很快遭遇內部質疑。
一位海軍情報官員向彭博社表示:“我們不相信這是簡單的人為失誤,如果一艘價值20億美元、配備全世界最先進航行系統的攻擊核潛艇都能撞上所謂的未知地形,我們的問題就遠不止態度不端。”
據稱,五角大樓的一項內部評估報告認為,“撞擊物”極可能不是自然地形,而是某種“不明水下平臺”,或者說——“某大國的大型無人潛航器”。
這是一個相當具有爆炸性的判斷。
該報告推測,潛艇的聲吶系統被“刻意干擾”或“誤判反射信號”,導致偏航,從而撞上一個“可能在水下靜止監視”的大型目標,而這一目標很可能隸屬于中國部署在南海的“水下監控系統”。
在“康涅狄格”號事故之后,美國情報界加緊對中國在南海的水下部署研究,最讓美軍感到不安的是:無人潛航器的大規模出現。
五角大樓認為,中國近年來加快了水下無人潛航器的研發、部署與實戰化進程,特別是中國主導研發的HSU-001型潛航器,已經具備批量部署能力,其數量據估計已達50艘,成為全球同類平臺中裝備最多的系統之一。
據公開資料顯示,HSU-001排水量約為10噸,具備長時間、遠距離自主航行能力,可執行包括聲學偵察、水文測繪、港口監視、甚至“水下蹲守”等多種任務,而“更大型的百噸級無人潛航器”也正在實驗階段,部分平臺已開始在靠近第一島鏈的美軍基地周邊出現。
美國一位海軍作戰系統專家分析指出,這些系統不但收集美軍潛艇的水下聲紋特征,還可能建立一個龐大的水下聲學數據庫,等于讓美軍核潛艇的隱身能力受到長期威脅。
要知道,在水下戰斗領域,隱身能力決定生死,潛艇是否被發現,往往決定一場沖突的勝負,而“聲學特征”就像是潛艇的指紋,一旦被采集并存檔,就很容易在戰場上被識別、追蹤,甚至“定點圍捕”。
冷戰時期以來,美國核潛艇依賴先進的靜音技術和精密導航系統,在全球海域執行巡航任務,是戰略威懾力量的重要支柱,但當下,美軍高層不得不承認,海下戰場的絕對優勢正在被侵蝕。
美國太平洋艦隊前指揮官斯科特·斯威夫特曾表示:“潛艇的最大優勢是它的不可預測性,如果這種不可預測性被技術手段破解,我們的戰略平衡就會動搖。”
如今,隨著南海水下監控能力的增強,美國潛艇不得不更加小心翼翼地行動,特別是“康涅狄格”號事件之后,美軍核潛艇在西太平洋的部署計劃被迫調整,多次訓練被推遲,遠航路徑也做出修正,盡量避免靠近南海核心區域。
對此一名美軍軍官坦言:“我們已經不是那支可以在任何地方潛航無蹤的力量了。”
面對新型潛航器的快速擴張,美國海軍也試圖加快自身的“無人水下系統”計劃,美方近年來大幅投入“XLUUV”項目,希望在未來10年內構建“智能潛航器網絡”。
但現實是,類似項目發展緩慢,比如波音制造的“海神”無人潛艇項目,至今仍處于測試階段,與中方“實戰部署為先”的策略相比,美方的系統部署節奏顯得略顯遲緩。
而在財政層面,美國國會對海軍預算的審查越來越嚴,潛艇制造與維修開支屢遭質疑,“康涅狄格”號的維修問題就是這樣,不僅關鍵零件缺失而且施工周期也被無限期拖延,使得這艘核潛艇仍未恢復戰備狀態。
所以美國媒體指出,正是這種“硬件老化與對手快速崛起”并存的局面,讓五角大樓倍感焦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