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廣健(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收藏是作為國家藝術機構的中國國家畫院的重要職能。中國國家畫院收藏了大量建院初期老藝術家的作品,通過這些藏品反映和記錄了一個時代中國畫家創作的狀態,成為中國藝術發展的國家記憶。由于缺少20世紀之初一批藝術家的作品,還不能形成近現代中國美術的系統收藏,在完整性與經典性上還有缺憾,缺少藝術家重要的代表作品。此次收藏展的入藏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豐富,對齊白石、劉開渠、豐子愷等作品的入藏填補了中國國家畫院收藏的空白。此次展出的蔣兆和作品則體現了收藏作品的經典性。中國國家畫院堅持“經典引領 品格立院”的理念,收藏的經典作品就是我們創作研究的典范,也會激勵和啟迪我們努力創作精品力作。這些重要作品的收藏為學術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也是當代藝術家創作的重要參照。
曾來德(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
中國國家畫院如果沒有藝術大師的代表性作品入藏,便難以成為真正代表國家的藝術殿堂。因此,中國國家畫院一直以來都把收藏藝術大師的代表作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工作方向。從李可染先生開始,歷任院領導都十分重視典藏工作,讓中國國家畫院的典藏不斷豐富。雖然中國國家畫院已經擁有豐富的藏品,但藝術是像滔滔江河一樣不斷流動延伸的,每個藝術家都是不可取代的。劉萬鳴院長到任以來,更是高度重視畫院的收藏工作,努力把20世紀藝術大師的作品從民間的收藏當中挖掘出來,積極動員藝術家家屬和藏家把這些作品捐給中國國家畫院。一年來,中國國家畫院的收藏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蔣兆和、劉開渠、豐子愷等20世紀藝術大師的代表性作品紛紛入藏中國國家畫院,這是大量的動員工作和正確的工作方法帶來的結果,體現了劉萬鳴院長的良苦用心和工作實效。此次展覽全面地展示了這一年的收藏成果,也是對每一個畫家的鼓舞。作為中國國家畫院的畫家,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盡一份義務,把自己的代表作盡可能地納入中國國家畫院的珍藏當中來。
張江舟(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
這是一個有品質、有格調、有濃濃的情感溫度的展覽。一大批經典書畫、瓷器、文獻,印證著一個時代的藝術高度,承載著藝術家濃郁的精神情感,同時表現出藝術家和后人的無私奉獻精神。近年來,中國國家畫院收藏工作亮點頻出,齊白石、蔣兆和、豐子愷、劉開渠、吳祖光、盧光照等先生的一批經典作品入藏畫院,還有姜寶林、王克舉等活躍于當代畫壇的名家大家的無償捐贈,豐富了本院收藏。同時,一批瓷器文物的收藏填補了本院收藏的空白。收藏工作是中國國家畫院學術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美術史的另類書寫方式,對經典藝術的文脈梳理、研究推廣將產生重要作用。我由衷地對藝術家和藝術家后人的無私奉獻精神表示景仰,由衷地對為本院收藏工作付出辛勞與智慧的同仁朋友們表示深深的謝意。
董雷(中國國家畫院辦公室主任)
此次捐贈展是從去年7月到今年7月期間,中國國家畫院接收無償捐贈的收藏作品。這些藏品名家名作匯聚,從蔣兆和先生的《與阿Q像》到最新捐贈的盧光照先生的10幅大寫意花鳥畫,這次都在展廳中得到精彩呈現。一方面,我們要表達對捐贈者的感激之情,這些無償捐贈的作品價值連城,意義非常重大。另一方面,展覽主題“經典引領 品格立院”旨在通過經典作品的藝術品質、學術高度和創作理念,為當代藝術家提供啟發。傳統與現代藝術的融合需要守正創新——當代藝術家既要保持創新意識,也要深入研習傳統藝術的精髓,既要突破千篇一律的創作模式,也要從經典中汲取養分,找到個人風格。中國國家畫院的藝術家們正努力通過這種傳承與創新的結合,提升整體創作水平。今天的展覽正是一次帶動和引領,希望通過這樣的展示,讓社會特別是美術界意識到:經典不僅是歷史遺產,更是當代創作的源泉。藝術家應從傳統中尋找靈感,以創新的姿態實現藝術突破,最終努力創造新的“經典”。
方向(中國國家畫院山水畫所所長)
從藝術與社會的關系來看,藝術作品的創作、收藏、展示離不開社會這片沃土,而藝術作品文化內涵和價值的表現,更是對當下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反映與折射。優秀的藝術作品一定是這個時代有價值的存在,是這個時代文化的外化形式,并對文化發展具有引領作用。從這批作品的收藏、研究的基點去探尋中國國家畫院的文化立場與態度,可能會更有效地建立中國國家畫院自身的特色,這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可以成為服務于國家、民族和歷史的材料證據,對于藏品的收藏與保存自然而然成為中國國家畫院的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獲取、保存、研究、傳播和展示作品的藝術性與普世性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同時借由這批收藏作品觸動觀眾情感、喚醒記憶、激發想象和鼓勵探索也有一定的啟發意義,我們可以看到觀眾在藝術作品展覽中獲得情感體驗是多維度的,不論這些情感體驗來自哪些方面,最終促使傳播效果提升的,是在獲得情感認可的基礎上,達到對藝術作品創作理念和價值的認同。
陳明(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所所長)
這批無償捐贈的作品對于中國國家畫院的收藏體系來說是一個有益的補充,也可看作中國國家畫院“經典引領 品格立院”學術理念的具體實踐。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這批捐贈作品反映了20世紀中國畫、雕塑、漫畫創作的發展脈絡和風格流變,生動詮釋了經典作品的學術價值。這批捐贈作品對于中國國家畫院的創作研究來說也有重要意義,比如,蔣兆和先生的《與阿Q像》就是研究中國畫創作“徐蔣體系”不可或缺的經典作品;劉開渠先生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作品對于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念碑雕塑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豐子愷先生的作品代表了中國現代漫畫的典型面貌和最高水平;而齊白石等大家的作品則是研究中國畫傳統和開新的重要案例。在中國美術發展的長河中,繼承和創新始終是兩個無法回避的重要課題,繼承優秀傳統是創新發展的前提,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才能獲得真正的發展。在當代藝術創作趨于多元化的文化語境下,重視傳統經典更具現實意義,因為只有深入研究和認識傳統經典,才能判斷和明確當代藝術創作的方向和路徑,為當代藝術創作提供參照系和未來發展的基礎。
鄧珂(中國國家畫院雕塑所所長)
此次展覽是奉獻精神與文脈傳承的重要體現,大師的風骨和捐贈者的大愛,令人感佩、尊敬。捐贈的珍貴繪畫、雕塑、家具、瓷器種類豐富,這些作品和文獻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為中國國家畫院和業界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推動藝術史的系統的學術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源。這些作品既有中西融合的典范,又有現實主義創作的典范,蔣兆和先生的《與阿Q像》是筆墨與造型結合的藝術高峰,劉開渠先生的雕塑手稿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作品,是重要的視覺象征,豐子愷先生的作品記錄了中國近現代史的重大事件。這些繪畫和雕塑“為人民而寫真”,將西方寫實主義與中國傳統造型相結合,還有吳祖光、新鳳霞、盧光照等老藝術家前輩的家屬捐贈,凝聚民族精神,體現中華文脈,為當代藝術創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此次展覽是一次藝術的盛宴、文化的洗禮,是經典作品引領、大師風骨品格傳承的體現,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也得以持續擴大與傳播。
謝小銓【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副所長(主持工作)】
豐富的收藏是中國國家畫院創作研究的壓艙石,是立足傳統、面向未來的學術根基。它不僅為藝術家提供了學習經典的范本、創作靈感的源泉和反思不足的鏡子,更在深層次上塑造著畫院的學術品格、藝術標準和整體氛圍。是畫院藝術創造力持續發展和學術地位不斷提升的核心動力。沒有系統性和學術性的收藏支撐,畫院的創作很容易陷入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的境地。2024年以來,中國國家畫院通過系統化捐贈及跨領域收藏,重點補充了近現代藝術大師的作品空缺。例如,豐子愷家屬捐贈的《長條亂拂春波動》等七件作品及硯臺,首次填補了畫院在豐子愷收藏領域的空白;齊白石《多子圖》、蔣兆和《與阿Q像》等大師作品的入藏,從本質上提升了中國國家畫院的收藏質量。收藏的古今中外優秀藝術作品,為院內藝術家提供了最直觀、最生動的學習范本。藝術家可以近距離、反復研習大師的筆法、墨法、構圖、色彩、意境營造等技巧精髓,體悟藝術發展的脈絡和規律。面對優秀的藏品,藝術家會產生“對話”的沖動。這種古今對話、中外對話、不同風格流派間的對話,能強烈刺激藝術家的思考,激發新的創作靈感,一定會對中國國家畫院藝術創作與研究邁上高峰奠定堅實的精神品格基礎。
孫震生(中國國家畫院藝術家)
這批捐贈作品除了書畫還有雕塑、陶瓷、家具、拓片等,可以說填補了中國國家畫院多項收藏的空白,為中國國家畫院今后的學術研究提供了大量資料素材。書畫作品中,蔣兆和先生的《與阿Q像》和齊白石先生的《多子圖》,也同樣填補了中國國家畫院對兩位泰斗級大師的收藏空白,再加上作品背后的故事,學術性、文學性、故事性兼具,每件作品都值得我們去深入學習研究。向捐贈者致敬,正是他們的無私奉獻,才讓更多的人能瞻仰到這些經典原作,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中國畫的傳承,都是通過對經典作品的臨摹和研究完成的,無論山水花鳥還是人物,通過臨摹,與先賢對話,學習他們的用筆運墨、造型造境及立意構思。臨摹研讀的過程使自己沉浸其中,從手頭功夫到精神內核都是對傳統的致敬與繼承。通過對不同時代經典作品的研究,我們能很清晰地梳理中國畫的發展脈絡,并且預判未來的發展走向,結合時代特征,以此來指導我們的創作。
活動現場
來源:中國國家畫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