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開幕式現場
7月23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周口師范學院主辦,周口師范學院美術學院、重慶美術館(重慶畫院)承辦的“文脈守望——張伯駒潘素藝術文獻研究暨書法作品巡展?重慶站”在重慶美術館開幕。作為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本次展覽以重慶為重要節點,延續對張伯駒、潘素夫婦藝術遺產的深度挖掘,通過文獻與書法作品的多維呈現,搭建起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為山城觀眾獻上一席浸潤文脈的藝術盛宴。
部分嘉賓合影
重慶美術館(重慶畫院)書記、館長(院長)王發榮提道,張伯駒是我國現代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巨星,集文物鑒藏、詩詞創作、書畫創作、戲曲研究等諸多才能于一身,在多個領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這些凝結著先賢智慧的藝術珍品與文獻資料跨越南北來到重慶,讓觀眾感受到了先生的文脈守望,更在文獻典籍中觸摸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年輪。
展覽現場
重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漆鋼指出,重慶作為長江文化的重要節點,曾是張伯駒抗戰時期守護文脈的“溫暖驛站”。他表示:“張伯駒‘予所收蓄,永存吾土’的信念,與重慶人民堅韌不拔的文化堅守精神高度契合。本次展覽落地重慶,既是對先賢的致敬,更是對巴渝文脈傳承的激勵。”
張伯駒的外孫女樓朋竹作為親屬代表,分享了家族記憶中姥爺張伯駒“以筆墨為生命”的日常,以及與姥姥潘素“書房唱和、共研藝道”的溫情場景。她特別提道:“重慶是姥爺守護文脈征程中的重要一站,今天這些作品回到這里,仿佛完成了一場跨越八十載的文化接力。”
展覽現場
周口師范學院校長張寶強介紹了該院深耕張伯駒研究的成果,他講道:“作為先生家鄉的高校,我們成立張伯駒研究中心,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就是要讓‘文脈守望’精神薪火相傳。”
本次展覽以“文脈守望”為主題,展出的作品包括張伯駒的書法作品29件、繪畫作品7件,潘素的繪畫作品11件,當代書法名家書寫的張伯駒詩詞作品91件,以及張伯駒相關文獻資料30件等。
部分參展作品欣賞
張伯駒 《臨王羲之閣帖》 紙本行書 104cm×31cm 1930年
張伯駒 《紅梅》 紙本設色 67cm×34cm
張伯駒 《戰鼓壽筳十二言聯》 紙本行書 138cm×35cm×2 1976年
張伯駒 《墨竹圖》 紙本墨筆 69cm×41cm 1981年
張伯駒 《老干疏花》 紙本墨筆 67cm×32.5cm 1981年
潘素 《云峰紅林》 絹本設色 40cm×28.5cm
潘素 《青山紅松圖》 絹本設色 46.6cm×80.2cm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編輯 | 楊曉萌
制作 | 殷 鑠、劉根源
校對 | 安亞靜
初審 | 殷 鑠
復審 | 馮知軍
終審 | 金 新
《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內設美術館、貴賓接待室、會議室、茶室、視頻錄播室,背靠中國國家畫院,面臨三環,功能齊全、設備完善,誠邀您到此舉辦藝術展、品鑒會、研討會等活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54號
聯系人:王會
聯系電話: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國美術報》為周報,2025年出版44期。郵發代號:1-171
1.全國各地郵政支局、郵政所均可訂閱,264元/年
2.直接向報社訂閱,發行聯系人:吳坤 電話: 13071178285
新聞熱線
電話:010-68469146
郵箱:zgmsbvip@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