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湖、一座美術館、一位員工,在這樣讓人難以置信的極簡模式下,無奇美術館迎來一周年。名為“無奇”,這是創始人應晶輝對美術館的平常心,與其在大刀闊斧、高歌猛進中內卷,不如做更加追隨自己本心的事。
365天、4場展覽、20余次公教活動、11款展覽特調、三萬余人次參觀……這樣一組數字印證了無奇美術館并非平平無奇。村落環繞、臨水而居,巨大玻璃窗的美術館在村落中尤其顯眼。2025年是民營美術館變局之年,閉館與開館并行,進而引發運營模式和初心的討論。以“微小堅持”理念運營的無奇美術館,建立了一個非典型的浙江樣本。
選擇在浙江省最大的淡水湖——寧波市東錢湖湖畔建立美術館,這并非創始人應晶輝的首選。2025年7月23日,無奇美術館迎來一周年時,時間證明這是最好的抉擇。
2024年初,制造業出身的應晶輝萌生了創辦美術館的念頭。這位平日雷厲風行的女企業家,一談及藝術便眼中有光。與很多創始人一樣,她首先考察的是寧波市中心的繁華地段。每天在煩擾的都市生活,得不到寧靜的內心告訴她,她的美術館還有第二條路。
應晶輝對藝術的真誠,也延展到對美術館實際運營的考量上。畢竟她不想做一個曇花一現的美術館。最終選址東錢湖利民村,這個村子已經是網紅打卡地,優美的自然風光與村落建設,租金適中且交通便利。始終堅持“臨湖”這一原則,應晶輝最終覓得一處300平方米的臨湖老宅。
租下老宅,這也意味著美術館的改造工程受限。根據老宅保護政策,原方案中“當代與傳統對話”的建筑構想無法實現,美術館與多云轉晴平面設計工作室共同商議后,最終調整為臨湖區域保留原始結構但植入新業態,非臨湖區域改造為四個微型展廳。保留一些老宅的格局與構件,斑駁的磚墻與湖光相映,恰如其分地詮釋了無奇美術館“藝術即日常”的核心理念。
一位來自意大利的游客參觀美術館后驚嘆不已——盡管她來自文藝復興的故鄉,看遍佛羅倫薩的殿堂級藝術,卻依然被這座隱匿在湖畔村落的美術館深深打動。臨別時,她選購了多件衍生品:“這里讓我看到了藝術最本真的模樣,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藝術,而是與湖水、山色和日常生活交融的鮮活存在。”
美術館不是一個空盒子,還需要展覽、活動、運營與維護等。恰如選擇在網紅咖啡店林立的東錢湖邊開美術館,在運營上應晶輝也做出大膽決定——僅設一個全職運營崗。這個崗位最終由南京藝術學院畢業的小毛擔綱,她既有專業美術館公教經驗,又在奶茶店打工練就了超強執行力和服務意識。這種獨特的“藝術專業+商業實戰”背景,讓她成為難得的全能型人才,從公教開發到咖啡制作都能完美勝任。
在美術館團隊建設普遍面臨困境的行業背景下,無奇用實踐證明,在有限的資源下,一個復合型人才的價值遠勝于臃腫的團隊配置。365天、4場展覽、20余次公教活動、11款展覽特調、三萬余人次參觀……這是這個極簡模式下的驚人成績單。
在東錢湖的水紋與山影之間,這座以“無奇”自命的美術館,正用最笨拙也最真誠的方式,重新定義“在地藝術機構”的生存樣本。這是一份關于“微小堅持”的非典型年報。
無奇美術館的學術定位展現出獨特的在地智慧,將整個東錢湖的自然景觀作為“活的收藏”。根據最終場地方案,美術館采用“Room”概念,每個Room只呈現一位藝術家的作品,打造獨特的沉浸式觀展體驗。
當眾多主流美術館仍在追求全球化策展路線時,無奇美術館選擇了一條返璞歸真的道路:每個展覽都成為解讀東錢湖的獨特注腳,通過藝術家的視角重新詮釋這片千年山水。這一創新理念突破傳統美術館以實體藝術品為核心的收藏范式,轉而以“山水為卷,四季為展”。
這種“以地為藏”的策略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觀眾在欣賞展覽的同時,會不自覺地對照窗外的真實景觀,形成獨特的雙重審美體驗。美術館精心設計的觀展動線,更讓室內展覽與室外風景產生詩意對話。應晶輝對《藝術栗子》說:“我們不是在展示藝術品,而是在演繹東錢湖的另一種可能性。”
開館一年來,四展皆以“湖”為魂,與獨立策展人正治展開深度合作。首展“判若兩湖”重構觀湖體驗,為觀眾營造了一個“睹物象以致思”的沉浸式展覽場域;“云云云云”溯源東錢湖唐代羅漢和祥瑞,通過“云·祥、云·異、云·疊、云·禪”四條線索,展現當代藝術家對云的文化與精神內涵的多重詮釋。
“花的重生”從東錢湖的網紅梨花樹出發,串聯荒木經惟《花幽》的頹艷、蔣志《花火》的熾烈、徐震《花欲》的戲謔,直至計文于與朱衛兵《花境》的超現實,呈現當代藝術家對花的多元詮釋;新展“山海遺夢”邀請王川、賀亮、張蘭坡、陳琦四位藝術家,從湖域傳說延展至《山海經》神話創作。四展層層遞進,將東錢湖升華為藝術現場。
配合四大展覽主題,無奇美術館開發了20余項原創公教活動。以“山海遺夢”展覽為例,小毛深度解構藝術家創作語言,開發“泥板圖騰”工作坊還原藝術家賀亮的材質美學;打造“山海三部曲”沉浸研學,通過展覽導覽解碼視覺邏輯、湖畔共讀《山海經》文本、綜合材料創作工坊。
這套公教活動實現了從觀看到參與的范式轉換,使美術館成為持續生產的創作現場,構建起“藝術家-作品-觀眾”的三維對話。每個公教項目都是對展覽的二次創作,將東錢湖的自然場域轉化為活態的美育課堂。
在民營美術館的困局中,做到極簡模式的無奇美術館也面臨難題。展覽免費開放,僅靠飲品、衍生品維持收益,仍缺少一套可售賣的藝術探索材料包。這種內容產品的缺失,正是美術館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藝術機構日益陷入“大建筑-大團隊-大預算”的行業內卷時,無奇美術館用一年時間完成了一場靜默的實驗。這座湖畔小館以“一人運營”的極簡模式,其本質是用減法做加法。減去機構臃腫的負擔,加上對在地性的深度挖掘,無奇美術館用實踐證明,小型美術館完全可以通過精準定位,在藝術生態中找到不可替代的坐標。
文字|羅自立
圖片|無奇美術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