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海軍軍官自爆在"克萊蒙梭-25"中曾被40艘中國軍艦圍堵,并得意洋洋地宣稱"中國沒發警告是因忌憚我軍實力"。殊不知,這趟巡航,早已經暴露了法國在印太戰略中的尷尬處境。
去年12月,法國的戴高樂號航母帶著三艘護衛艦和一艘補給艦大搖大擺的打著"維護航行自由"的旗號向東進發。
但這一路上,法國海軍可以說是丟盡了顏面,剛到東地中海,就被俄羅斯赫梅明空軍基地的蘇-35戰機“貼臉警告”,然后在穿越紅海時又被胡塞武裝導彈威脅。
好不容易來到了印太地區,沒想到,又被中國上了一課。
戴高樂號編隊一進入呂宋海峽,就被中國海軍的一艘054A型護衛艦給盯上了。再被054A型護衛艦“貼身護送”后,法國軍官們又驚訝的發現,他們竟在不知不覺中誤入了中國海軍的“包圍圈”,法國軍官表示,在相當于地中海四分之三面積的海域內,竟活躍著30到40艘中國海軍主力艦艇。
這個數字對于總噸位有限的法國海軍而言,無異于一記清醒的棒喝。
南部戰區年均演訓達200天以上,30艘以上艦艇巡航本就是南海常態戰備值,中國軍艦扎堆出現在南海,這撲面而來的壓迫感,完全是美西方咎由自取。
面對龐大的中國海軍,法國海軍自然是不敢輕舉妄動,戴高樂號在整個亞太行程中始終小心翼翼,既沒有擅闖中國島礁12海里,也刻意避開了敏感的臺灣海峽。
可在事后,法國軍官還不忘給自己臉上貼金,甚至夸口稱,中法之所以沒有發生對抗是因為法國海軍代表龐大的力量。
更可笑的是,他還特別提到中國海軍沒有像對待美國軍艦那樣對法國編隊發出警告通訊,這番表態看似在彰顯法國的"特殊地位",實則暴露了法國在亞太棋局中的尷尬處境。
中國之所以沒有發出警告,是因為沒把法國海軍放在眼里,戴高樂號航母雖然頂著航母的頭銜,但實際戰斗力,完全不夠和中國的遼寧艦、山東艦單挑的。而且法國海軍全程也沒敢踩中國南海,臺海的紅線,中國自然無需理會。
縱觀戴高樂號此次亞太之行,完全可以看出西方國家如今在面對中國時,是一種怎樣的姿態。
法國人引以為傲的"自由航行"主張,在敘利亞海岸遭遇俄羅斯戰機時變成了對主權原則的沉默;在南海面對中國海軍時,又不得不接受區域大國制定的行為準則。
中國在南海已構建起由衛星星座、預警機和055大驅組成的立體拒止體系。僅以鷹擊-21高超音速導彈為例,其1500公里射程足以覆蓋整個南海,這意味著法國航母編隊從進入呂宋海峽那刻起,就已被數十個火控雷達鎖定。
面對隨時可能從天而降的"航母殺手",任誰都會神經緊繃。雖然法軍官在事后仍舊吹噓他們已經為任何事情做好了準備,但這樣的豪言壯語,反倒更暴露了自己的心虛和真實實力。
這場遠航折射出法國在戰略層面的深度撕裂,戴高樂號的亞太巡演落幕了,但法國針對中國的劇本還在繼續。
近日,法國發布了所謂的《印太戰略》報告,在報告中,法國煞有介事地指責中國"破壞區域安全",還反對中國以武力改變臺海現狀,危言聳聽地說什么臺海沖突會沖擊全球經濟。
而法國海軍也沒閑著,正忙著和日本在第一島鏈軍演,但是東京卻以"無核三原則"為由拒絕其停靠沖繩。法國人這波操作更像是打腫臉充胖子,既想在國際舞臺上刷存在感,又拿不出什么真本事來撐場子,最后還鬧出一場笑話。
法國的這套做派,完全是復制粘貼美國的,但是法國和美國一樣,無法承擔惹怒中國的代價。
法國汽車、航空、奢侈品三大支柱產業都離不開中國市場。
這種"經濟靠中國、軍事秀反華"的荒唐做法,連德國都看不下去,柏林方面已明確拒絕跟隨巡航南海,德防長更表示,不應將歐洲綁上地緣對抗戰車。
法國試圖在印太復制"殖民時代炮艦外交"的企圖,在21世紀注定淪為一場自說自話的表演,三個不可逆趨勢正使法國的"噸位外交"愈發尷尬。
其一:軍事方面,中國福建艦的電磁彈射技術已領先法國計劃2038年服役的PANG航母整整一代,更別提法國將面臨的17年航母空窗期。
其二:歐洲陣營分化態勢加劇,除德國外,意大利、西班牙等國也明確反對在亞太選邊站。
其三:中國手握的反制工具箱日益豐富,從海警法的常態化執法到稀土出口管制,每項都能精準打擊法國軟肋,比如法國的風電產業所需稀土90%依賴中國供應。
在絕對實力面前,所有虛張聲勢終將原形畢露,法國真正該擔心的不是中國軍艦有多少,會不會給他們造成影響,而是跟著美國挑釁中國,自己會付出怎樣的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