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左)聽取居民反映問題
“王書記,3號樓充電樁又多了幾臺新設備,您去瞅瞅?”清晨的柳家營社區,晨練的張大爺遠遠就和走來的王瑾打招呼。作為社區黨委書記,王瑾的一天總是從這樣的街頭對話開始。
在這個數千戶居民的社區里,她用真情服務轄區群眾,從電動自行車充電到就業幫扶,從縫補修鞋到調解矛盾,把一件件民生事辦成居民心坎里的暖心事。
25處充電樁織密安全網
“以前樓頭的電線跟蜘蛛網似的,下雨天我總擔心短路。”家住柳家營小區的李阿姨回憶起兩年前的場景,仍心有余悸。隨著電動自行車數量激增,飛線充電成了社區治理的“老大難”,不僅影響環境,更藏著消防安全隱患。
王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帶著社區干部逐樓排查,用半個月時間摸清了5個老舊小區的充電需求:“1號樓有23輛電動自行車,3號樓老年人多,充電樁得離單元門近點……”這些細節都被她記在磨破頁角的筆記本上。
為了協調場地,她連續一周守在物業公司辦公室,帶著圖紙和居民簽名表反復溝通;為了確定充電樁數量,她蹲在車棚里統計高峰時段的停車量;為了讓設備更耐用,她特意要求加裝遮雨棚,還跑去建材市場比價。最終,25處地面集中充電樁在小區落地,286個智能充電頭讓居民告別了“飛線充電”時代。
如今,走進改造后的小區,整齊排列的電動自行車、帶棚的充電樁成了新風景。“王書記說,安全和方便得兼顧,她真做到了。”李阿姨插好充電卡,看著顯示屏亮起的綠燈,笑得踏實。
“一送一帶”架起就業橋
“要不是王書記,我現在還在家發愁呢。”在某酒店做客房服務的趙大姐,曾因照顧患病的丈夫長期待業。去年春天,王瑾帶著“鄰工幫幫隊”敲開她家的門,詳細記下她的技能特長和就業意向,一周后就推薦她參加了社區組織的面試培訓。
為破解就業難題,柳家營社區依托中天健商圈優勢,打造了“柳鄰惠”就業服務平臺。王瑾牽頭組建的“鄰工幫幫隊”,由社區工作者、志愿者組成,手里的動態臺賬實時更新著轄區47戶就業困難家庭的情況。“小張會理發,想找離家近的活兒;老陳懂水電,希望做維修……”翻開臺賬,每個人的信息都記得清清楚楚。
為了讓求職者少走彎路,王瑾聯動卓享教育、博一教育等機構開展技能培訓,從簡歷制作到面試禮儀,手把手教學員“闖關”。更貼心的是“柳鄰探崗”項目,她帶著居民走進某酒店、某美容美發等單位,實地體驗崗位工作。“光聽介紹不行,得讓大家親眼看看、親手試試才放心。”王瑾說。
今年上半年,社區實現城鎮新增就業227人,幫助74名失業人員再就業。看著趙大姐拿到第一個月工資時發來的感謝短信,王瑾的手機里又多了一條舍不得刪的消息。
“柳小惠”鋪就便民路
“能幫我把這條褲子改短點不?”周五下午,“柳小惠便民鋪”里,72歲的陳奶奶拿著孫女的校服找裁縫師傅。這個15平方米的空間里,縫補區、維修角、理發臺井然有序,墻上的服務時間表寫著“周三縫補、周六理發”,都是居民常念叨的需求。
“以前修雙鞋得跑三站地,現在下樓就成。”陳奶奶說。隨著城市發展,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漸漸淡出街頭,王瑾在走訪中發現,老年人對此需求尤其迫切。她盤活黨群服務中心的閑置儲物間,琢磨出“場地換服務”模式:社區免租金提供場地,攤主以優惠價格為居民服務。
裁縫趙師傅以前在路邊擺攤,風刮日曬不說,每月還要交攤位費。入駐“柳小惠”后,不僅省下近萬元租金,客源也更穩定了。“現在每天能接十多單活,都是街坊鄰居,處得跟家人似的。”趙師傅一邊踩著縫紉機,一邊笑著說。
如今,便民鋪不僅提供縫補、理發、家電檢修服務,還增設了工具借用角,居民家里缺個扳手、螺絲刀,隨時能來借。王瑾常來這兒轉轉,看看針線夠不夠,問問師傅們有啥需要:“這些事看著小,卻是居民過日子離不開的‘剛需’。”
傍晚的社區廣場上,孩子們在充電樁旁的空地上玩耍,剛下班的年輕人掃碼取車,老人們坐在便民鋪門口聊天……王瑾站在樹蔭下看著這一切,手機又響了,是居民反映路燈不亮的消息。她快步往物業辦公室走,背影融入漸濃的暮色里,身后是萬家燈火漸次亮起的溫暖。
在柳家營社區,這位“小巷總理”的積極奔走,把社區治理的答卷寫在了每條巷道、每棟樓里,更寫進了居民的心坎上。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桑杰才讓 文/圖
責任編輯:馬和相
來源: 蘭州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