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得從頭說,因為憋著一句話不吐不快:這六條年輕生命的消逝,不是意外,是冰冷疏忽與形式主義聯手,用血寫下的罪證!
要說慘烈,那得去看看內蒙古那個吞噬生命的浮選槽。不是江河湖海,是廠房里一個裝著礦漿和腐蝕性化學藥劑的深槽,底下還開著攪拌機——活脫脫一個“化骨池”。六個東北大學的學生,滿懷求知欲來企業參觀學習,腳下踩著的格柵板,竟像紙糊般突然塌陷。一瞬之間,六道青春的身影,被無情卷入翻滾的毒漿里。連掙扎呼救的機會都吝于給予。
你可能不太知道浮選槽意味著什么。掉進普通水里,或許還有生機;掉進這里?礦漿粘稠如泥潭,化學藥劑蝕骨灼心,攪拌葉片是旋轉的刀刃。別說游泳,連浮起來喘口氣都是奢望。這是設計好的生產設備,卻成了吞噬生命的無底洞。
幸存者控訴:安全?只有一張廢紙!
這時候,就得說那位僥幸生還的老師。他是全場最錐心的見證者。
你想,眼睜睜看著六個鮮活的學生在眼前瞬間消失,自己受傷卻無力回天,那是怎樣的人間地獄?他后來發聲,字字泣血:參觀前,企業沒給過一分鐘安全培訓!沒發過一件防護裝備!唯一的“安全措施”,就是讓老師在進礦前,簽一份所謂的《安全承諾書》。
這承諾書是什么?是護身符嗎?不是,是遮羞布!條款寬泛得像大海,只提“企業提供教學場地”,對最要命的安全責任,只字不提,模糊帶過。說白了,就是一張提前撇清責任的“賣身契”。老師簽下名字時,哪能想到,這薄薄一張紙,竟成了六個孩子通往地獄的“通行證”?
東北大學淪陷:憤怒與悲痛的洪流
說回學校。消息一出,東北大學的官方平臺瞬間被洶涌的評論淹沒。評論區那還是評論區?是淚海,是火山口!
“出去實踐,安全就是學校的命!勘查呢?預案呢?”“學校和帶隊的老師,你們是學生的監護人啊!”“企業有罪,學校失職,誰都跑不掉!” 更有無數聲音吶喊:“東大,硬起來!替孩子們討個公道!”
這憤怒,不是無理取鬧。網友心明眼亮:“學校肯定最痛心,但痛心不能免責!” 帶學生走出校門,踏入陌生且高危的工業環境,安全這根弦,就該繃緊到極致。一次本該開闊眼界的實踐,變成奪命之旅,事前勘查形同虛設,安全責任流于形式,這“涼”的不是心,是六戶家庭的未來!
涉事企業道歉:遲來的“沉痛”有多重?
7月24日,風暴眼中的中國黃金集團內蒙古礦業有限公司,終于發布“情況說明”。措辭嚴謹,程序清晰:“領導高度重視,應急預案啟動,相關部門上報。” 最后,“沉痛哀悼,誠摯慰問,深表歉意。”
這道歉是什么?是救贖嗎?不是,是流程!通篇看不到對核心安全漏洞(那致命的格柵板!)的任何解釋,看不到對為何缺失基本安全培訓(連防護服都不發!)的絲毫反省。只有冰冷的公文套話,試圖澆滅那焚天的怒火。這份“沉痛”,輕飄飄的,壓不住六個冤魂的質問。
值不值?六條命換來的拷問
六個風華正茂的大學生,用最慘烈的方式逝去,值不值?
這問題,剜心刺骨!
他們賭的不是前程,他們賭的是學校和企業的良心——賭一次常規的參觀學習,理應被周密的安全網守護。可悲的是,他們輸得血本無歸。
對涉事企業來說,這遲來的道歉值不值?若能喚醒對安全生產近乎偏執的敬畏,若能徹底堵住那吞噬生命的漏洞,或許,能換來一絲贖罪的重量。否則,再“沉痛”的哀悼,也只是鱷魚的眼淚。
對東北大學和所有教育者來說,這淪陷的評論區值不值?值透了!這是震耳欲聾的警鐘——學生的命,重過天!任何實踐活動,安全必須是不可逾越的紅線,是比知識傳授更重要的前置條件。形式主義的承諾書,抵不過一次腳踏實地的隱患排查;領導的“高度重視”,不如一線人員對安全規程近乎“認死理”的倔強執行。
六個家庭的頂梁柱塌了,六顆明日之星隕落了。礦漿可以打撈干凈,但生命的裂痕如何填補?道歉可以書寫千遍,但失去的信任如何挽回?
格柵板會墜落,形式主義會殺人,遲來的道歉無法讓逝者重生。
但若這六條年輕生命沉沒的巨響,能震碎某些人麻木的神經,能倒逼出對安全真正“認死理”的較真,能讓“安全第一”從墻上的標語刻進每個人的骨髓里行動里——那么,這血染的教訓,才不至于白白流淌。
天堂沒有危險的浮選槽,但愿人間,再無如此“涼”透人心的疏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