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香港回歸后,我國決定實施“一國兩制”政策。
而對于這樣的想法,不少外國政客并不看好。
甚至還認為,中國會再度把香港弄丟。
可事實卻證明,中國的決策是對的。
也正因如此,才會有不少人認為“一國兩制”政策也可以運用在臺灣問題上。
但臺灣地區(qū)前領導人卻表示,自己不希望臺灣成為第二個香港。
一句話,引爆了兩岸與國際輿論場
我不希望臺灣成為第二個香港!
2023年4月28日的希臘德爾菲經濟論壇會場,前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馬英九的一句脫稿發(fā)言迅速傳遍全網。
這句話不長,但分量極重。
在場的各國政要、媒體代表、智庫學者一時間鴉雀無聲。
馬英九的這句話,表面上是感慨,實際上是警告。
很多人不知道,馬英九其實出生在香港。
他對香港的認知,既有感情,也有清醒。
在他的敘述中,香港回歸后原本高度自治,但近年來因“外力干預+內部撕裂”,自由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
我不希望臺灣成為第二個香港,這句話的重點不在“香港”,而在“臺灣”。
他說的是制度風險,是外部攪局,是內部撕裂后的不可控結果。
香港問題的教訓在于,外部勢力插手本地事務極易引爆政治沖突。
極端化輿論會消耗社會穩(wěn)定,激化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信任赤字。
一旦秩序崩潰,所有代價都是由普通百姓承擔。
馬英九說出這句話,顯然是在給臺灣社會,尤其是執(zhí)政的民進黨敲警鐘。
別以為挑動對立、鼓吹抗中就能穩(wěn)坐江山。
真要打起來,政客會立馬躲進防空洞,民眾卻要上戰(zhàn)場。
值得一提的是,在希臘那場演講中,馬英九還提到另一句耐人尋味的話:“臺灣不是烏克蘭。”
這句話乍一聽像撇清,其實藏著深意。
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的戰(zhàn)爭,是兩個獨立主權國家之間的沖突。
而臺灣問題,從大陸角度來說,是中國內戰(zhàn)的遺留,是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換句話說,是家事,不是外交。
馬英九指出,兩岸雖有分歧,但都承認“一個中國”架構。
1992年達成的“九二共識”,雖然雙方各自表述,但至少彼此認可談話基礎。
而臺灣民進黨當局否定九二共識,等于斬斷了談判最后的橋梁。
這也是馬英九最不希望看到的,臺灣被推上戰(zhàn)場,淪為地緣政治的籌碼。
他清楚,如果兩岸對話斷絕,而美國又不斷在臺海強化“島鏈部署”。
那么下一場熱戰(zhàn)不是可能,而是時間問題。
但他說的這番話,仍舊是讓不少都感到驚訝。
馬英九其人
要知道,馬英九一直以來都是以溫和的形象待人。
有人說他“書生氣濃”,也有人批他“太軟”。
但就是這樣一個“軟人”,卻在兩岸最容易擦槍走火的年代,守住了臺灣不被卷入熱戰(zhàn)的紅線。
他執(zhí)政的八年(2008-2016),恰逢兩岸關系的“黃金時期”。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xié)議》(ECFA)落地生根,兩岸貿易額幾近翻倍。
三通更是全面實現(xiàn),臺北到上海、廈門、成都的航班密集如公交。
臺灣水果、文創(chuàng)、醫(yī)療、教育資源順暢進入大陸市場,臺胞在大陸工作、創(chuàng)業(yè)、求學不再困難重重。
這些不是宣傳,而是真實發(fā)生的民生利好。
但在國際外交上,他卻維持“外交休兵”。
使得臺灣在不激怒大陸的情況下,以觀察員身份進入世衛(wèi)大會與國際民航組織,維持有限的“國際空間”。
當時的局勢是敏感的。
美國對中國崛起逐漸焦慮,大陸在南海和一帶一路節(jié)奏加快。
若臺灣在此期間走向“激進獨立路線”,大陸極有可能采取更強硬的對抗措施。
而馬英九,恰恰以“九二共識”為政治潤滑劑,緩解了這一沖突風險。
不過他的一些行為,也導致這一時期的“臺獨”勢力瘋狂發(fā)展。
尤其是在用人方面,他更是將“用人不察”這個詞發(fā)揮到極致。
臺媒就曾批評過馬英九,用人就像是在“鏡子中選人”一樣。
基本上,馬英九選出來的這些人既無法體察民情,只是一味的在象牙塔里做事情。
甚至,還有臺媒評論馬英九執(zhí)政時期,不僅錯過了兩岸統(tǒng)一的最佳時期。
同時,也讓臺灣錯失了大陸成長的爆發(fā)期,使得臺灣經濟無法得到有效快速的發(fā)展。
更為重要的是,馬英九一直都維持所謂的文化人的體面。
這也就導致他與國民黨元老之間的矛盾加深,以至于后面在黨內的支持率下滑。
當然了,這并不是他沒能在兩岸關系“黃金時期”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重要原因。
關于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清楚,當時的條件不成熟。
統(tǒng)一,不是哪個領導人喊一句就能完成的事。
馬英九的“不統(tǒng)、不獨、不武”政策,本質上是維穩(wěn)。
他清楚,臺灣內部存在認同分裂,強推統(tǒng)一反而適得其反。
他采取的是“先經后政、先民間后政治”的方式。
先讓民眾感受到交流的好處,再慢慢拉近心理距離。
但這一策略也有局限,在兩岸都沒有足夠共識的情況下,統(tǒng)一進程難有實質進展。
并且,美國始終在幕后影響臺灣政治走向。
臺灣島內“本土化教育”已持續(xù)二十多年,年輕一代對大陸認知失真。
所以他選擇“暫不談統(tǒng)一”,但絕不走“法理獨立”路線。
馬英九的選擇,撐住了“維持現(xiàn)狀”的防線,但同樣也對兩岸關系產生了不一樣的影響。
而在他卸任后,也一直在為促進兩岸關系的發(fā)展而努力。
從2023年起,馬英九連續(xù)三次率團登陸大陸。
拜祭黃帝陵、訪問北大、和武漢大學生交流、探訪孫中山故居、還親自提到“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有人笑他說“舔共”,也有人感慨“馬英九變了”。
但從另外一種角度來看,他做的是“架橋”工作。
這三次訪問,正好對應兩岸交流因疫情、政黨更替而停滯的三年。
他試圖在官方溝通斷線的背景下,以“民間路線”緩和緊張,為兩岸留下最起碼的善意和對話可能。
結語
如今的臺海局勢,也是變得愈發(fā)復雜起來。兩岸局勢正在逼近臨界點。
解放軍繞臺演訓日趨常態(tài)化,美國軍援臺軍預算節(jié)節(jié)攀升。
民進黨操弄“抗中保臺”越發(fā)激進,臺灣年輕一代對大陸陌生又疏離。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馬英九一次次走上國際舞臺,一次次踏上大陸土地,強調兩岸同胞時一家人。
我們始終相信,臺灣終將會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