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為止,俄烏戰爭已經打了3年多了,很多人不禁納悶:俄軍的戰斗力應該遠超海灣戰爭時期的美軍,在敘利亞戰場也是所向披靡,為何卻遲遲拿不下已經沒有啥空軍的烏克蘭?
說起1991年海灣戰爭,那可是在剛剛開始普及電視的中國人心目中塑造了整整一代人的戰爭認知。
只見美軍的F-117隱形戰機如幽靈般穿透巴格達夜空,“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在沙漠地平線上收割T-72坦克集群,CNN直播的“智能炸彈”精確鉆入伊拉克防空司令部通風井后爆炸……如同科幻小說一樣的畫面讓廣大國人看得目瞪口呆。
在這場持續42天的戰爭中,美軍陣亡148人的代價殲滅伊軍10萬之眾,創造了1:700的驚人戰損比。這種摧枯拉朽的戰場表現,讓“海灣戰爭等于降維打擊,告訴了全世界什么叫做現代戰爭”的認知深入人心。
歷史總是充滿戲劇性,海灣戰爭三十年后,俄羅斯空天軍的上百架先進戰機在烏克蘭S-300防空系統前逡巡不前,價值5000萬美元的蘇-34被價值5萬美元的“毒刺”導彈擊落,人們不禁要問:30年后俄軍的戰斗力難道不比海灣戰爭時期的美軍強大嗎?
在敘利亞的俄軍部隊
但你還別說俄軍的戰斗力拉胯,想當年,俄軍曾在敘利亞戰場完美復刻過美軍的成功模式:2011-2018年間,支援敘利亞阿薩德政府的俄軍統計戰績稱打死打傷了約8萬名叛軍,而自身的損失僅為陣亡112人。
那時候的俄軍作戰效能達到了頂峰,也讓北約深感戒懼,據說北約內部曾經做過一個兵棋推演,預測如果俄羅斯全力進攻波蘭,波軍在北約支援下能夠堅持幾天,而結論是波蘭只能撐5天。
要知道,就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沒有英法支援的波蘭面對同樣是降維打擊般的德軍還堅持了36天。
這種強烈反差揭示了一個殘酷真相:我們所謂的“現代戰爭模式”,根本沒有定式,其本質只是先進的軍事體系對落后軍事體系的單方面碾壓。
要理解現代戰爭的真實樣貌,必須回到技術代差的本質。海灣戰爭中,美軍對伊拉克軍隊建立了四大技術優勢:
大量伊軍坦克被炸成廢鐵
第一是電磁權的絕對壟斷:戰前半年,美軍就已經全面測繪了伊拉克軍隊的電磁頻譜。開戰首夜,EF-111和EA-6B電子戰機釋放的干擾功率相當于全美廣播電臺總和的15倍,致使伊軍雷達屏幕全屏雪花。
這種壓制使伊軍的2000余枚防空導彈頃刻成為盲彈,F-117得以在8000米高空悠閑投彈,如入無人之境。
第二是美軍從偵察到打擊形成了閉環:美軍通過衛星和偵察機構成的偵察網絡,從發現伊軍坦克集群到引導攻擊只需要7分鐘。
相比之下,伊軍坦克部隊仍沿用二戰時期的無線電靜默戰術,其裝甲洪流在沙漠中目標之明顯,如同打著燈籠上茅坑—找死。
第三是美軍的精確彈藥投放:美軍投放的8.8萬噸彈藥中,雖然只有7%為精確制導彈藥,卻摧毀了80%的關鍵目標。
海灣戰爭中被俘虜的伊拉克軍人
這種投入和殺傷比徹底改變了戰爭經濟學,一架F-117夜間出動架次的效果,相當于越南戰爭時期30架B-52的飽和轟炸。
第四則是美軍的體系融合優勢:通過當時很多人聽都沒聽說過的LINK-16數據鏈,美軍實現了從衛星發現到戰機打擊的“發現即摧毀”。
而伊軍各軍種間仍靠紙質地圖協同,其號稱“世界第三”的裝甲部隊,在遭遇攻擊時甚至無法呼叫己方炮火支援。
這種代差在敘利亞戰場同樣顯著。俄軍將“敘利亞作為新武器試驗場”的戰略,使其建立起由電子戰系統、無人機和巡航導彈構成的打擊體系。
反對派武裝的土制無人機與山寨反坦克導彈,在俄軍的這種體系面前如同用冷兵器對抗機槍,用騎兵對抗坦克。
在敘利亞的俄軍
然而在俄烏戰場,雙方的代差一旦接近,就立馬撕開了俄軍所謂的“先進”偽裝。
需要注意的是,烏克蘭裝備的S-300PS防空系統雖屬1980年代產品,但其配合西方提供的早期預警雷達,仍構建起300公里縱深的防空網。
這直接導致俄空天軍戰機被迫在3000米以上高度活動,投彈精度下降40%,而武裝直升機則必須貼地飛行,被單兵防空導彈擊落概率激增。
這樣一來,俄軍幾乎很難為陸軍的戰役級行動提供有效的空中支援體系,陸軍被迫獨立承擔攻堅任務。
可是就算俄陸軍比較典型的重火力152mm榴彈炮都只能攜帶10公斤的炸藥,打在烏軍亞速鋼鐵廠的防御工事上如同刮痧。
俄軍榴彈炮的炮彈
因為現代工業生產的混凝土強度完全不是二戰時期能比的,有數據稱:烏軍的混凝土工事抗打擊系數比二戰時期提升了8倍
而俄空天軍攜帶的炸彈破壞威力和火炮相比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比如俄軍最近使用的500公斤溫壓彈(ODAB-500),爆炸當量約400公斤TNT,蘇-34戰機一次可攜帶4枚,理論覆蓋面積達3000平方米。
而俄軍裝備的FAB-3000炸彈?重達3.06噸,裝藥1.4噸TNT,相當于廣島原子彈的1/3000當量。
失去了空軍壓制性火力之后,俄軍破壞力衰減與烏軍防護強化的剪刀差,使巴赫穆特這樣的城鎮戰成為不折不扣的“絞肉機”。
從海灣戰爭到俄烏戰爭的30年輪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啟示:
在烏克蘭戰場的俄軍自行火炮
首先是技術優勢的窗口期急劇縮短,美軍在海灣的電子優勢維持了15年,而俄軍在敘利亞的無人機優勢僅保持3年即被破解?,F代軍事技術的擴散速度遠超預期。
其次則是軍事體系的韌性比尖端武器更重要,烏克蘭通過將S-300、西方情報和星鏈終端“拼湊”成有效防空網證明:系統的抗毀性比單一武器性能關鍵得多。
最后則是混合戰爭成為新常態:俄烏戰場上的“星鏈+大疆+淘寶對講機”組合,預示著未來戰爭將是國家體系與商業技術的融合體。
今年5月的巴印沖突也證明了:現代戰爭終究是體系對抗的藝術,缺乏兼容的先進體系,就算再領先的武器裝備也只能淪為燒火棍。
當我們在珠海航展上為殲-20的卓越表現喝彩時,或許更該思考:如何避免重蹈俄軍“擁有五代機卻打不贏20世紀戰爭”的覆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