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前期若干地區問題與熱點問題(下)
2.地區熱點問題
1990年以來,在原有的熱點地區局勢發生不同程度的積極變化的同時,出現了一些新的地區性熱點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與冷戰的世界格局瓦解有關,表明在新舊格局轉換過程中,原有的制約某些潛在地區沖突的因素削弱或消失后,新的制約因素尚未形成或不夠有力。在新出現的地區熱點問題中,海灣危機、索馬里問題和南斯拉夫問題具有較廣泛的影響。
(1)海灣危機
兩伊戰爭結束后,海灣地區一度趨于平靜。1990年伊拉克與科威特的關系日漸緊張。伊拉克在歷史上是奧斯曼帝國的巴士拉省,科威特是該省的一個縣,后為英國保護地。科威特獨立后,伊拉克曾主張對科威特擁有主權,后放棄此要求,但兩國存在邊界爭端。伊拉克認為,它在兩伊戰爭中為保衛包括科威特在內的阿拉伯世界蒙受巨大損失,科威特應勾銷伊拉克所欠巨額債務,遭科威特拒絕。此外,兩國在石油資源和配額等問題上也有爭端。1990年8月1日伊科談判破裂。2日伊軍入侵科威特,迅速占領科全境,隨后宣布將科威特并入伊拉克。
國際社會強烈遣責入侵。聯合國安理會多次通過決議,要求伊拉克撤軍,宣布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無效,并對伊拉克實行全面制裁。8月4日美軍開始向海灣地區集結,到1991年初達數十萬人。一些西方國家、阿拉伯國家和蘇聯也派少量軍隊與美軍組成多國部隊。1990年11月29日安理會決定,在伊拉克于1991年1月15日前未執行安理會有關決議的情況下,將采取一切必要手段迫使伊拉克撤軍。此后,美伊會談和聯合國秘書長的調解均未成功。1991年1月17日美軍為主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實施大規模轟炸,給伊拉克軍隊、指揮通訊系統、交通設施等造成破壞。伊拉克則向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發射導彈,但無甚效果。2月15日伊拉克宣布接受聯合國有關決議。蘇聯立即進行調解,呼吁美國推遲地面進攻,提出伊拉克在3周內完成撤軍。22日美國拒絕蘇聯提出的方案,限定伊拉克在23日晚完成撤軍,遭伊拉克拒絕。24日美軍為主的多國部隊發起地面進攻,突破伊軍防線;伊軍迅速回撤,27日晨全部從科威特撤出;28日美國宣布停火。科威特的主權隨即得到恢復。4月13日安理會通過在海灣地區正式停火的決議,伊拉克被迫接受。
海灣危機是冷戰后首次嚴重國際危機,表現出若干新的特點。首先,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憑借相對強大的軍事力量,利用舊格局瓦解時出現的國際局勢急劇變動,試圖使伊拉克成為可以支配地區事務的大國,進而影響世界局勢。但在冷戰后的世界上,使用武力入侵、吞并別國的做法更加難以被國際社會接受。其次,美國自認為是冷戰后唯一的超級大國,試圖通過海灣危機證明它在國際事務中的領導作用,同時保證對海灣石油資源的控制。它憑借高技術優勢以極小的代價迅速取得勝利,但卻無力支付戰爭的巨額費用,不得不求助于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西方盟國,同時表現出它強大和虛弱的方面。再次,蘇聯自顧不暇,已無力與美國抗衡,在危機期間采取與美國合作的態度,這在戰后以來是罕見的。所以,伊拉克未能像某些國家在冷戰期間的類似事件中那樣,通過周旋于兩個超級大國之間而謀取利益;聯合國也可以對危機作出一致的反應。然而,蘇聯的積極調解表明,它并不甘心處于從屬美國的地位。
實現停火以后,伊拉克國內由于民族、宗教問題一度出現混亂。在美國和國際社會要求下,伊拉克先后被迫在國際監督下銷毀部分重武器、開放核設施等,并最終承認科威特主權。美國出于自身對外政策的需要,仍竭力保持對伊制裁和在伊境內劃定的禁飛區,并不時對伊拉克炫耀武力。
(2)索馬里問題
80年代后期,索馬里發生內戰,總統西亞德被趕下臺。但索馬里國內部族關系復雜,長期未能組成得到國內普遍擁護的政府,各派武裝爭斗不已。由于自然災害和內戰,索馬里發生嚴重饑荒,造成大量人員死亡。聯合國的救援行動因各派爭斗而受阻。為此,聯合國派遣主要由巴基斯坦等國軍隊組成的維持和平部隊進入索馬里,試圖以此支持救援行動,但仍無濟于事。
1992年底,即將離任的美國總統布什決定派遣美軍參加索馬里維和行動。不久,克林頓執政,減少了駐索馬里美軍。1993年3月索馬里各派達成和解協議,維和部隊被責成解除各派武器。6月5日維和部隊遭襲擊,數十名巴基斯坦軍人和上百名索馬里人傷亡。美國和聯合國認為此系艾迪德領導的索馬里國民大會所為,決定緝拿艾迪德。克林頓遂決定向索馬里增派裝備坦克、裝甲車、武裝直升機的美軍,另派1萬美軍在索馬里沿海的戰艦上待命。為緝拿艾迪德,美軍在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大規模搜捕,用武裝直升機襲擊艾迪德派的設施,并與索示威群眾發生沖突,造成大量索人員傷亡,美軍等維和部隊與當地群眾嚴重對立,8月初美軍人員在搜捕行動中與艾德迪的支持者發生沖突。十余名美軍人員死亡,數十人受傷,并有人被抓獲,超過了海灣戰爭中美軍傷亡人數總和。事件引起美國輿論強烈反應,克林頓政府被迫退讓,先后宣布請非洲有關國家召開解決索馬里問題的和平會議,美軍在1994年3月底以前撤出索馬里,停止緝拿艾迪德。艾迪德也宣布停止攻擊美軍和維和部隊。后來,索馬里局勢趨于平靜,聯合國維和部隊撤出,但國內各派仍嚴重對立,國內和平尚未實現。
索馬里國內沖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許多非洲國家共同具有的特點,即部族眾多,相互間積怨甚深,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難以維護國內穩定。在經濟落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極弱的國家里,失去穩定不僅會因部族爭斗造成大量人員死亡,還會因自然災害造成嚴重生存危機。在此前后盧旺達以及其他一些國家發生的國內沖突也反映了類似的問題。冷戰結束后,聯合國維和行動急劇增加,這反映了各國對和平的普遍關注和聯合國作用的增強。然而,美軍在索馬里的遭遇表明,維和行動應在尊重各國人民自己決定內部事務的權利的基礎上進行;參加維和行動的外國軍隊一旦卷入所在國內部沖突,便可能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感,從而陷入困境。
(3)南斯拉夫問題
南斯拉夫存在復雜的民族和宗教問題。塞爾維亞人數量最多,信奉東正教,歷史上曾與俄羅斯關系密切,二戰前的南斯拉夫國王即出自塞族。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信奉天主教,歷史上與意大利、奧地利、德國關系密切,經濟最發達。南部的科索沃地區以阿爾巴尼亞族為主,民族情緒強烈,經濟最不發達。波斯尼亞一黑塞哥維那部分塞爾維亞人和克羅的亞人在奧斯曼帝國統治該地區時皈依伊斯蘭教,通稱穆斯林族人。此外還有黑山人、馬其頓人、匈牙利族人等。獨立的南斯拉夫國家誕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該地區擁有既得利益的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急劇衰落的產物。
1990年起南斯拉夫局勢動蕩。1月南共聯盟事實上分裂為各共和國共盟組織,5月南共聯盟解散,各共和國共盟先后改稱社會黨等。4-5月各共和國選舉,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共盟下野。6月25日,早已不愿對其他較落后的共和國承擔經濟責任的克、斯宣布獨立。南斯拉夫人民軍隨即進行干預,并發生沖突。后經談判,克、斯推遲獨立,人民軍撤離斯境。7月底起,人民軍和克境內塞族人武裝聯合進攻克羅地亞,克羅地亞請求國際干預,歐共體主持下多次達成協議均未能實施,戰事時斷時續。1991年10月8日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正式宣布獨立。12月23日德國承認克、斯獨立,這是統一后的德國首次主動采取重大外交行動,而當時歐共體和美國都主張維護南斯拉夫統一。不久西方國家以及其他一些國家相繼承認克、斯獨立。1992年2月21日聯合國安理會決定向南斯拉夫派遣維和部隊。克境內戰事逐漸停止。
4月27日塞爾維亞和黑山組成新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長期擔任塞共盟主席的塞社會黨領導人米洛舍維奇是新的南聯盟事實上的主要領導人,塞爾維亞社會黨還是東歐各國中唯一在1989年以后仍連續執政的政黨。南聯盟的成立標志著原來的南斯拉夫國家已不復存在。后來,南聯盟與克、斯兩國的緊張關系趨于和緩。但克境內有大量塞族人,組成克拉伊納共和國,要求取得一定程度的獨立地位,克政府拒絕,雙方時有沖突發生。南聯盟支持克拉伊納塞族人的要求并給予援助。獨立后的克、斯兩國仍與德、意、奧等國關系密切。
1992年4月波黑穆族宣布波黑獨立,穆族占波黑人口40%弱。占人口20%的克族隨后贊同波黑獨立。而占人口近40%的塞族另行成立波黑塞族共和國,并開始搶占重要城鎮。塞、穆兩族發生長期、激烈的沖突。塞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南聯盟支持,迅速占領波黑大部分地區,圍困薩拉熱窩,驅趕并在初期殘害穆族居民。沖突造成大批難民外逃。聯合國和歐共體認為南聯盟塞爾維亞應對波黑沖突負責,從1992年5月起對其實行制裁,并派遣特使調解波黑沖突,后派遣以英、法為主的維和部隊進入波黑。此后兩年多,沖突和調解同時進行。穆、塞之間主要有兩個分歧:一是穆族主張建立穆族主導的中央集權國家,塞族主張建立穆、塞、克三個民族國家的松散邦聯,并保留與其母國合并的權利;二是版圖劃分問題,即各族分別占有多少領土。克族游離于穆、塞兩族之間,但多數時間傾向穆族。1993年以后,南聯盟由于制裁面臨嚴重經濟困難,波黑塞族已占據較多領土,它們因而傾向于接受聯合國特使制訂的和平方案,但因穆族拒絕而未能達成協議。后來,原對波黑沖突并不熱心的美國強化支持穆族的立場,主張對塞族施加軍事壓力,使波黑以及原南斯拉夫局勢更趨復雜。
原南斯拉夫地區發生的沖突是戰后歐洲最嚴重的武裝沖突。由于復雜的歷史和現實原因,沖突具有深刻的大國背景。在沖突中,不同的國家分別謀求維護、恢復、建立其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因而對沖突采取不同的態度。由于有關各方立場相距甚遠,波黑以及克羅地亞境內的沖突時斷時續。此外,在原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和南聯盟的科索沃地區局勢也不平靜。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