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車新網原創】
當前,卡車經銷行業正深陷前所未有的寒冬,銷量持續下滑與資金鏈緊繃已成常態,經銷商破產案例接連涌現。在此背景下,行業法律糾紛數量顯著上升,成為壓垮經銷商的重要因素。
在卡車營銷領域從業多年的付曉深諳行業運營之道,一年前轉行投身法律行業,如今,憑借既懂行業實操又通法律專業的雙重優勢,與同事一道經手了大量卡車行業法律糾紛案件?;谶@些一線經驗,付曉為商用汽車新聞傳媒剖析了行業中最常爆發的三大法律風險。
定金風險
多收難、少收也難
定金收取是卡車銷售的關鍵環節,卻常因經銷商法律意識淡薄埋下隱患,尤其在特種車、專用車領域更為突出。
據悉,當前市場行情低迷,用戶購車決策受外部因素影響極大。例如,用戶簽訂意向訂單時可能依托某個項目需求,但受項目擱置或政策變化等影響,極易停止購車行為。尤其在特種車、專用車等領域,因市場需求小眾,一旦用戶退訂,經銷商往往需耗時兩三年才能找到新買家,期間需獨自承擔車輛貶值、資金占用等多重風險。
根據行業規則,特種車定金額度應為合同總標的的20%。以50萬元的車輛購置金額為例,合規定金為10萬元,若客戶違約,該筆定金可不予退還以彌補損失。但部分經銷商為促成交易,僅收取2萬元定金,即便后續客戶補交8萬元,只要合同里明確定金為2萬元,從法律層面,經銷商需退還額外的8萬元。
表面看收了2萬元定金未虧,但實際損失遠超于此。庫存期間車輛價格波動可能導致貶值,倉儲成本、資金利息持續累積,綜合損失往往超過五六萬元。更嚴重的是,個別經銷商為消化庫存,可能會采取改碼等違規操作來篡改車輛識別碼將庫存車偽裝成新車銷售,此舉不僅涉嫌違法,如果引發糾紛,經銷商將面臨行政處罰與用戶索賠雙重打擊,更加得不償失。
據了解,過去卡車行情好的時候,此類問題鮮少爆發,這也導致經銷商風險意識薄弱。但如今市場下行,定金糾紛已成為行業高發矛盾點。
應收賬款風險
司機停貸 擔保責任纏身
現如今,物流行業持續低迷導致卡車司機收入銳減,停貸現象頻發,而經銷商常因擔保責任陷入資金困局。
據了解,對于按揭車輛,如果經銷商未提供擔保,金融機構會直接起訴司機,經銷商通常無責;但多數經銷商為促成銷售選擇擔保,此時風險陡增。司機逾期后,金融機構可依據擔保合同向經銷商追償。經銷商雖擁有對司機的債權,但車輛抵押權歸金融機構,處置資產時金融機構優先受償。即便法院判決司機還款,若其無實際償付能力,經銷商仍需承擔擔保責任,代還貸款。
從實際操作來看,此類訴訟周期長達4~6個月,期間經銷商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且資金長期被占用。更深遠的影響在于,擔保代償可能導致經銷商無法完成主機廠銷售指標,影響返利兌現,同時,金融機構因行業信用風險升高,可能收緊放貸政策,加劇經銷商融資難度,形成惡性循環。
在付曉看來,想要應對此風險,經銷商需理性銷售:不盲目降低首付,嚴格審核司機征信與還款能力;避免過度擔保,優先選擇金融機構直接授信模式;對高風險客戶,可要求額外抵押或增加首付比例,降低壞賬概率。
用工風險
規范缺失 勞動糾紛頻發
商用車行業長期粗放發展,中小經銷商尤為突出,用工不規范問題在行業寒冬集中爆發。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許多小型經銷商依賴“熟人經濟”,業務員多為親戚朋友,普遍存在不簽勞動合同、不繳社保的情況。但隨著勞動者法律意識增強,加之行業波動導致人員流動頻繁,勞動糾紛發生率大幅上升。員工若因社保補繳、工傷賠償、加班費等問題起訴,經銷商往往敗訴。
從法律層面,《社會保險法》明確用人單位必須為員工繳納五險,未參保的工傷賠償需全額自擔;《勞動法》對加班費支付標準、勞動合同簽訂有剛性規定。例如,某經銷商因未給業務員繳納社保,員工工作中意外受傷,最終法院判決經銷商賠償醫療費、傷殘補助金等共計十多萬元。
規范用工是化解風險的關鍵:無論是否為親友,均需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明確工作內容、薪資標準及合同期限;依法繳納社會保險,避免工傷、醫療等風險完全由企業兜底;同時建立考勤、加班審批制度,留存薪資支付憑證,從源頭減少糾紛。
小結:
當前卡車行業處于下行期,法律風險已成為卡車經銷商生存的“隱形殺手”。從定金合規收取到用工規范管理,再到應收賬款風險防控,每一環都需提高法律意識與制度保障。唯有將風險防控嵌入經營全流程,經銷商才能在寒冬中守住生存底線,等待市場回暖。
如果對此品牌車型感興趣,請掃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