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科學已經變成恐怖,我們的研究是危險的,我們的知識是災難性的。現在擺在我面前的唯一出路是向現實投降,我必須把我的知識收回來!”站在舞臺正中核輻射標志造型的巨大風扇裝置下,莫比烏斯振臂吶喊,叩問人類的良知。
劇照 鄒易道飾演莫比烏斯 攝影 閆巍
7月23日,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王劍男執導的迪倫馬特經典劇作《物理學家》在北京首演。這部誕生于冷戰核陰影下的思想巨作,穿越時空阻隔,帶著當代觀眾走入一場發人深省的荒誕悲喜劇。該劇將持續演出至7月27日。
演出海報
作為中國國家話劇院反法西斯題材及紅色題材系列演出中首部新作,《物理學家》以懸疑開篇,一所精神病療養院內,三位年輕的女護士相繼被殺害,嫌疑人是她們分別看護的病人——“精神失常”的物理學家“牛頓”、“愛因斯坦”和莫比烏斯。當莫比烏斯為守護自己的研究成果拼盡全力,成功在即,操控這一切的“幕后黑手”才剛剛顯露出真正的面目。
《物理學家》的魅力遠不止于一個扣人心弦的懸疑故事,其內核直指科學倫理、知識權力等永恒命題,甚至還帶有一定的技術悲觀主義(Technological Pessimism)色彩。
該劇誕生于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同年。迪倫馬特筆下的三位科學家,為了各自的目的在療養院里裝瘋賣傻——如果細細品味,其中的“牛頓”和“愛因斯坦”還分別兼具蘇美兩國情報機構特工的身份。
國家話劇院導演王劍男 受訪者提供
“這個故事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歐美諜戰驚悚片有相似之處。當然,莫比烏斯是真正的‘人間清醒’,而療養院的院長博士小姐則是被三名裝瘋的科學家最后給帶成了一個妄想統治全球的‘瘋子’,從中還是可以看出戲劇文本更深層面的哲思與批判精神。”
首演結束當晚,王劍男導演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的專訪。
《哥本哈根》的“姊妹篇”,重排上演更“怪誕”
王劍男介紹說,在做國話版改編時淡化了原作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具體身份信息。“其實劇中人的憂思,當下的人們又何嘗沒有?這部戲在2025年上演的現實意義似乎格外的大,俄烏沖突、伊以沖突……樁樁件件都有核武器的陰影。而在人工智能同人類智慧博弈的奇點時刻,無疑也會讓大家有很多新的聯想。”
劇照 李曄(左)飾演愛因斯坦、吳俊達(右)飾演牛頓 攝影 塔蘇
“今年重排的這一版,我們選擇了史文心老師最新的譯本。在臺詞的處理上也更口語化一些,包括加入手機、電動輪椅等這些晚近的物件也是為了拉近同當下觀眾的距離。為了適應大家對快節奏的要求,劇情適當做了壓縮,新版的演出時長總共才100分鐘,作為一部大劇場話劇也算短的了。”
對80后導演王劍男而言,《物理學家》是他26歲進入國家話劇院后執導的第一部作品,上一版于2008年首演。17年后重排上演,他的博士生導師、國家話劇院著名導演王曉鷹對學生的能力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巧的是,同樣是反戰主題,《物理學家》同王曉鷹之前執導的《哥本哈根》頗具異曲同工之妙(專訪|導演王曉鷹詳解國話版《哥本哈根》創演20周年)。
“17年前的演出,曉鷹老師當時就在那里,說這部戲同《哥本哈根》真可以算作‘姊妹篇’。這次重排,他又語重心長地告訴我,當初排得很規矩很扎實,但現在,你可以再大膽一些、放肆一些。在排練場,他給我提了一個關鍵詞,怪誕感。”
劇照 周傳捷(左)飾演警長 攝影 閆巍
“這兩年特別巧,我剛排完哥爾多尼和莎士比亞的兩部經典喜劇。曉鷹老師認為《物理學家》也可以往喜劇的路子上走,但它喜劇的邏輯和前兩者并不一樣,是通過一種怪誕的風格來形成的。”王劍男表示,新版《物理學家》所有想表達錯位的地方都沒有淺嘗輒止,而是盡可能地推向極致。
劇照 吳禎(中)飾演莫比烏斯太太、鄒易道(右)飾演莫比烏斯 攝影 塔蘇
“比如戲里只有警長(周傳捷飾演)是個正常人。面對一連三起命案,他想提審犯人,院長不允許,理由是科學家要休息,‘愛因斯坦’要拉小提琴?!就連他稱呼三名科學家為‘殺人犯’,院長也會不停地打斷,‘注意你的用詞,應該是患者。’再比如,莫比烏斯的太太(吳禎飾演)在上一版中是個很辛苦的家庭婦女形象,這一版里我們讓她變得絮絮叨叨,甚至有點神經質。幾乎所有角色,這次都設計了一些‘包袱’,加強了整部戲喜劇的特點。因為劇情后面的發展是很沉重的,前面作為鋪墊,要想辦法讓它變得輕快些。”
實力陣容演繹荒誕群像,巨型裝置傳遞危險警示
《物理學家》集結了鄒易道(飾 莫比烏斯)、李曄(飾 愛因斯坦)、江佳奇(飾 博士小姐)、吳俊達(飾 牛頓)、田鴿(飾 莫妮卡)等國話中青年演員,呈現這場科學與人性的復雜較量。
劇照 田鴿(右)飾演美麗單純的護士莫妮卡、鄒易道(左)飾演莫比烏斯 攝影 王昊宸
莫比烏斯深陷道德困境、背負人類命運重擔的痛苦與掙扎,兩位科學家“特工”面對使命與良知相悖的糾結與不安,莫妮卡護士奮不顧身的愛與執著,博士小姐壓抑至扭曲的欲望與癲狂……這幅荒誕群像,在精心編配的古典音樂、重金屬搖滾和說唱音樂的交織渲染中,將戲劇的氛圍如涌浪般一次次推向高潮。
劇照 攝影 閆巍
主創團隊以敏銳的當代視角和巧妙的戲劇智慧,為這部經典注入了更具現代感的詼諧元素,每一處笑點都精準命中。除了簡約的布景以外,從莫妮卡護士的小推車到博士小姐的電動輪椅,都是道具團隊的精心選擇,不僅在色調與形制上與整個戲劇氛圍相契合,還起到了創造視覺笑點,調劑節奏的作用。在“牛頓”和“愛因斯坦”的決斗時刻,二人手中的蘋果和小提琴突然變形為兩把槍,獨特的創意令人拍案叫絕。
首演結束后,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指導工作 攝影 王諍
王劍男回憶說,“2008年那一版,時任院長趙有亮就調集了劇院一批非常成熟的藝術家,來幫助我這么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導演。這次也一樣,田沁鑫院長也是調派了院里的中青年骨干力量鼎力支持。今晚演出結束后,田院還親自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先肯定了首演的成功,同時也提出了很多具體建議。她看得非常細,根據國話大劇場觀眾席的設置,她提議江佳奇老師可以在演出中除了平視第一層的觀眾,還可以適時抬頭,讓頂光照亮人物通體的癲狂;再比如,對于三位科學家在不同身份和狀態下的表演,她建議其間的過渡還可以再明確一些。我們在聽取之后,會在下面的演出中及時予以調整和改進。”
劇照 江佳奇飾演博士小姐 攝影 塔蘇
相較于2008版舞臺上顯著的“鳥籠”裝置,新版用一座直徑五米的巨型三葉扇取而代之(這顯然是以經典的核輻射標志為靈感打造的),成為舞臺裝置的核心。當令人不安的橘紅色燈光穿透迷霧,投射在不停旋轉的扇葉上,寓意著人類智慧如同放射性物質般不可控地擴散時,其產生的能量既能照亮未來,也可能會吞噬文明。
劇照 攝影 閆巍
“舞美設計張華翔提出不想弄一個常規的寫實場景,想把原子能的符號用巨大的扇葉造型凸顯出來,我當時就表示贊同。根據劇情發展的需要,這個扇葉還會旋轉起來,代表了一種焦慮、一種憤怒以及一種不安。我們希望以最簡潔的形式,傳遞出最強烈的危險警示。”王劍男說。
演員集體謝幕照 攝影 閆巍
迪倫馬特曾坦言,自己的創作“不能給予安慰,而只會令人不安”。這部反戰的經典之作也讓走出劇場的觀眾們陷入了追問與深思:莫比烏斯是否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博士小姐的“發瘋”,是家族遺傳還是另有隱情?這樣的命運,對于三位毫不知情的護士而言,是公平的嗎?那座巨大的三葉扇似乎仍在旋轉,提醒世人不要將人類命運的舵盤交托給失控的欲望和短視的功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