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歲的陳佩斯站在臺上,聲音有點抖。他說:“謝謝大家來看我演戲?!边@句話很平常,但臺下的人聽了,心里都熱乎乎的。
沒人想到,這部叫《戲臺》的電影,準備了整整七年,中間五次差點沒錢拍不下去,現在預售票房竟然沖到了6000萬。
為了拍好這部講民國戲班的電影,陳佩斯和劇組下了“笨功夫”。光是戲臺上那扇雕花的屏風,他們就反反復復做了五遍,直到滿意。戲服上的金線,堅持用真的金子捻成的線繡上去。
連臺上用的一個硯臺,都要查清楚是不是那個年代的東西?,F在拍電影都講究快,講究省錢,陳佩斯這種“笨”辦法,顯得有點格格不入。但正是這種認真勁兒,打動了觀眾的心。
這場翻身仗,是從7月14日開始的。那天,《戲臺》宣布推遲上映。當時,姜文和大鵬的新片正火,電影院給《戲臺》的排片很少,不到5%,很多場次還被安排在半夜。但觀眾用行動說話了。點映時,電影院里坐得滿滿當當,上座率沖到了92%。
網上打分從7.0一下子漲到9.6,超過九成觀眾給了滿分五星。更讓人想不到的是,買票看這部電影的人,有一半多是25歲到35歲的年輕人。誰說年輕人不愛看老戲?
電影翻身的過程中,總能看到朱時茂的身影。首映那天,朱時茂眼睛紅了。他說:“這是為我們活命啊!”這句話,既是電影里的臺詞,也是他替老朋友陳佩斯喊出的心里話。早在劇組最缺錢的時候,朱時茂就悄悄拿出了一百萬救急。
他還叫上潘長江、蔡明這些老朋友,一起包場支持。這份情義,從三十二年前他們在春晚一起演小品就結下了,根子是對演戲這件事同樣的認真和堅持。
陳佩斯的路,走得不容易。1984年,他和朱時茂在春晚演了《吃面條》,讓全國觀眾第一次認識了“小品”??傻搅?999年,因為版權的事,他慢慢從電視上消失了。后來,他跑去演話劇,《陽臺》、《戲臺》這些戲,在全國演了超過五百場,口碑都很好。但拍電影,一直是他心里沒放下的事?!稇蚺_》這次成了,不光是賺了錢,更是證明了他堅持的東西是對的——戲好,比什么都重要。
《戲臺》的成功不是偶然。2023年,《百鳥朝鳳》靠制片人下跪求排片,票房過億。2024年,《敦煌伎樂天》用虛擬偶像吸引年輕人看敦煌壁畫。這些都說明,老東西也能讓新觀眾喜歡?!稇蚺_》特別的地方在于,它用大家看得懂的方式講老戲。
電影里,京劇的唱腔和讓人發笑的情節混在一起,講的是亂世里一群唱戲的人,怎么在兵荒馬亂中守住唱戲的尊嚴。就像崔健在首映時說的:“陳老師是用自己的方式,替所有認真做戲的人說了話?!?/p>
電影在網上也火了。話題“戲臺上的中國魂”閱讀量超過一億兩千萬。網友模仿戲服拍的小視頻,播放量破千萬。有觀眾在網上留言:“前面笑得肚子疼,后面哭得停不下來,京劇還能這么演!”更讓人感動的是,六成觀眾是帶著爸媽或者爺爺奶奶一起去看的。一部戲,把幾代人連在了一起。
《戲臺》的成功,讓那些出錢拍電影的人得重新想想了。預售剛開始時,大家都不看好。覺得“民國”、“唱戲”這種題材沒人看。有電影院經理甚至預測票房最多兩億。結果點映數據一出,電影院趕緊調整,排片一下子漲到了30%。這個變化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觀眾看膩了那些只有大場面、沒真感情的片子。真正的好戲,大家是認的。
對陳佩斯來說,這場勝利意義很大。電影預計能賺一億兩千萬。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被選進了“中國電影家協會傳統藝術影像工程”,成了研究傳統藝術的樣板。陳佩斯說,下一部戲要講現在的人怎么傳唱老戲,他的兒子陳大愚會來演。朱時茂也說,想和陳佩斯一起拍個紀錄片,講講他們這代演戲的人是怎么堅持下來的。
從1984年春晚演小品,到2025年電影《戲臺》大賣,陳佩斯走了三十二年。他從大家熟悉的“小品王”,變成了守護老戲的“守藝人”。《戲臺》的翻身,說到底就是一句話:戲好,才是硬道理。熱鬧的東西會過去,真正的好東西總會留下來。就像蔡明在首映時說的:“佩斯哥當年帶著我們走喜劇這條路,今天他還在前面給我們探路?!?/p>
這場勝利留給我們的,比票房數字多得多?,F在流行用電腦做片子,流行追流量明星。《戲臺》告訴我們:老戲的生命力,不在于討好誰,而在于用今天的話,講出那些永遠不變的人間事。
當電影里響起槍聲,當戲班子在亂世中唱起《霸王別姬》,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出戲,更是一股子精神氣。就像陳佩斯點映時說的:“戲臺沒塌,因為總有人認認真真在臺上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