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軍最近鬧了個大笑話!其官方賬號興沖沖地在X平臺曬出一段"高科技"——無人機投擲手榴彈訓練畫面,配文還嘚瑟地問:"你見過無人機投擲手榴彈嗎?"結果評論區直接炸鍋,全球軍迷集體笑噴:這都2025年了,美軍還在玩別人十年前的技術?
?——【·美軍“黑科技”翻車現場·】——?
這段拍攝于德國格拉芬沃爾軍事訓練基地,主角是美國陸軍第七訓練司令部、烏克蘭聯合多國訓練小組和第173空降旅的士兵。中,四旋翼無人機掛載著手榴彈飛向目標,落地后爆炸騰起濃煙。
早在2016年,伊拉克戰場上的ISIS武裝就用改裝無人機投擲手榴彈,當時全球媒體還驚嘆“非對稱戰爭新形態”。到了2022年俄烏沖突,烏軍更是把商用無人機投擲彈藥玩成了“標配戰術”,甚至用大疆無人機掛著迫擊炮彈摧毀俄軍坦克。
如今都2025年了,美軍居然還把這種“十年前的技術”當寶貝炫耀,難怪網友吐槽:“這不是黑科技,是考古現場。”
更尷尬的是,美軍的“創新”在技術層面也顯得很粗糙。中的無人機是商用四旋翼型號,掛載方式就是簡單地用膠帶或夾具固定手榴彈,飛行穩定性全靠人工操控。
而中國在同期展示的無人機群,比如北方工業的黑蜂無人機,不僅能攜帶6枚微型精確炸彈,還能通過蜂群控制系統實現編隊協同作戰,在強干擾環境下依然保持高效打擊能力。
兩相對比,美軍的“手榴彈無人機”就像石器時代的工具,而中國已經進入了智能戰爭的青銅時代。
?——【·輿論炸鍋背后的戰略困境·】——?
美軍的“高科技”為何會引發全球群嘲?這背后暴露的是美軍在無人機戰略上的深層矛盾。
長期以來,美軍沉迷于高端無人機,比如造價3200萬美元的MQ-9“死神”,但這類大型無人機在俄烏、中東等戰場上頻繁被擊落,暴露出速度慢、防護弱的致命缺陷。
與此同時,基層部隊急需的低端戰術無人機卻長期得不到重視。2024年,美軍士兵甚至要自掏腰包購買中國產大疆無人機用于偵察,因為軍方配發的裝備要么性能差,要么根本沒有。
這種“重高端、輕低端”的戰略,導致美軍在實戰中陷入“大炮打蚊子”的尷尬境地。
雷神、洛馬等巨頭主導著美軍裝備采購,他們更愿意推動利潤豐厚的大型項目,比如F-35戰斗機或“標準-6”導彈,而對成本低、技術門檻不高的小型無人機缺乏興趣。
結果就是,美軍基層部隊只能用“土辦法”改裝商用無人機,而真正能提升戰術靈活性的蜂群技術、模塊化彈藥系統等,卻因為缺乏資金支持而進展緩慢。
這種戰略錯位在俄烏戰場上尤為明顯。烏克蘭通過“軍民融合”模式,2025年無人機產能達到500萬架,其中70%核心部件實現國產化,單日最高出動量達1.1萬架次。
而美軍在烏克蘭提供的“彈簧刀”無人機,不僅抗干擾能力差,單價還高達數萬美元,根本無法滿足前線消耗需求。
?——【·中方回應與全球格局的微妙變化·】——?
面對美軍的“技術秀”,中方雖未直接回應,但此前的表態已暗含深意。2025年1月,中國商務部針對美國對中國無人機系統的“國家安全調查”回應稱,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國家力量打壓他國產業”。
這一立場同樣適用于此次事件——當美軍還在糾結于“無人機投手榴彈”的技術細節時,中國已經構建起從消費級到軍用級、從單機到蜂群的完整無人機產業鏈。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無人機的全球影響力正在重塑戰場規則。在紅海,胡塞武裝用中國產無人機迫使美軍消耗400多枚單價200萬美元的導彈攔截,上演了“低成本對抗高投入”的經典案例。
在中東,沙特、阿聯酋等國紛紛采購中國新型無人機,配備國產渦槳發動機和衛星通信系統,徹底改變了地區軍事平衡。而美軍在紅海的“護航行動”中,不僅被胡塞武裝的無人機打得焦頭爛額,還因為過度依賴高價裝備導致財政壓力劇增。
這種技術代差帶來的戰略被動,讓美軍不得不緊急調整政策。2025年7月10日,五角大樓宣布加速列裝小型無人機,計劃為部隊配備數千架無人機。但分析人士指出,美軍的改革仍受制于軍工復合體和官僚體系,短期內難以扭轉頹勢。
美軍的“手榴彈無人機”事件,本質上是一場“傲慢與偏見”引發的技術笑話。當全球都在擁抱低成本、智能化的無人機戰爭時,美軍卻還在迷信“高端即先進”的舊思維,最終淪為國際輿論的笑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