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2025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辦。會上發布《2025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其中,江蘇省、浙江省、山東省三省表現突出,分別占25席、15席和12席;百強縣前10名中,江蘇省獨占6席,并包攬前3位,分別是昆山市、江陰市、張家港市。
研究指出,百強縣是經濟壓艙石、增長領頭雁、工業主戰場、創新試驗田、富民先鋒隊,“12345”挑大梁作用明顯。百強縣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以僅占全國約2%的土地面積和7%的人口規模,創造了超10%的GDP總量;百強縣是縣域經濟增長的“領頭雁”,以5%的縣域數量貢獻了縣域26.5%的GDP;百強縣是工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貢獻縣域約30%的二產增加值及規上工業企業數量;百強縣是科技創新的“試驗田”,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占全部縣域的40%;百強縣是富民強縣的“先鋒隊”,百強縣農村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率先突破50%大關。
研究指出,2025賽迪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百強區域分布不均。百強縣東部地區占67席,中部地區占18席,西部地區占12席,東北地區僅占3席,東部地區優勢明顯。
研究指出,江蘇、浙江、山東、福建、河北等省均已形成不同模式的百強梯隊。江蘇、山東兩省百強縣梯隊建設良好,江蘇省在前50位及后50位百強縣數量均存在明顯優勢,湖北省后50位百強縣爭先進位動力充足。浙江省、山東省頭部縣域競爭力強。湖北、四川、安徽、遼寧、廣東、云南等省百強縣均分布在后50位,頭部縣域能級偏弱。湖南、內蒙古、貴州、江西、陜西等省(區)則僅有個別百強縣分布在前50位,發展不均衡、總體實力不強。
研究指出,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以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指引,應統籌好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在高質量發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時代要求下,縣域經濟規模持續增長GDP由2015年的31.6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48.3萬億元;經濟結構更加優化,縣域二產增加值達40%,產業結構基本形成二產和三產“雙輪驅動”格局,未來縣域實現高質量發展應以新型工業化為核心驅動、以新型城鎮化為重要空間支撐、以鄉村振興為必由之路,為推動國家整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研究指出,千億縣經濟“壓艙石”“穩定器”作用進一步增強。“前有標兵”超強縣成績亮眼,千億縣持續擴容,2024年千億縣數量增加到62個,其中7個縣憑借經濟總量大、人口基數大、財政收入高、人均收入高、產業結構優、創新能力強、區域影響力大等特點發展成為“超強縣”;“后有追兵”準千億縣持續擴容,GDP超900億元的準“千億縣”達到21個,800億元以上縣域數量超過100個,700億元以上縣域接近150個,競爭不斷加劇。截至2024年,共有昆山市、江陰市、張家港市、晉江市、慈溪市、長沙縣、義烏市7個“超強縣” 。
研究指出,縣域區域功能發展特征明顯,“因地制宜”推動特色縣域高質量發展。除超強縣、千億縣外,大城市周邊縣、陸地邊境縣、沿海縣、工業大縣、農業強縣、文旅名縣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條件,迅速發展;陸地邊境縣從“開放末梢”邁向“雙循環節點”,從“政策洼地”轉向“制度高地”,從“邊疆穩定”走向“共同富裕”;沿海縣三次產業蓬勃發展,依托海洋資源和港口設施,逐漸向高技術、高效能和高質量“三高”產業快速轉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