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到來,旅游市場熱度持續升高。今年夏天,研學游成為很多家庭的選擇。很多研學線路聚焦于我國獨特的自然地貌。在海南,當地依托熱帶雨林資源打造的特色研學項目,吸引了不少孩子走進雨林探索自然的奧秘。
這個暑期,海南保亭依托得天獨厚的雨林生態資源,推出雨林溯溪、探秘雨林、動植物科普等一系列雨林研學項目,迎來不少大大小小的研學團隊。雨林研學把課堂搬到了大自然中,書本里的知識在這里活了起來。
在研學導師的引領下,孩子們在雨林里還能親自上手學習鉆木取火、割膠等野外技能,在實地探索中,讓自然知識跳出電視和書本,變得可感可知。
研學導師:這個是膠刀,這棵樹是橡膠樹,它和見血封喉樹樹干長得是有點相似的,唯獨不相似的是它的葉子。我們要以弓步,把膠刀放到里面,順著慢慢蹲下來,到了這個位置就收,膠刀一收,汁液就慢慢出來了。
兼具知識拓展與實踐體驗的研學游,正逐漸成為家庭暑期出游的首選。不同于以往走馬觀花的打卡式游覽,在研學中,孩子們能夠與來自各地的同齡人互動交流,一同探索自然文化之旅。
游客家長 華靖:大家天南海北過來的,都會有不同的見解。我覺得跟各地的小朋友多交流多交往,是一個獲取知識或者拓寬視野的渠道。
呀諾達熱帶雨林景區研學導師 吉振國:我們的研學路線設置鉆木取火、割膠、方向識別、凈化水源,同時在雨林當中,也跟小朋友們介紹雨林植物的知識,他們也上手體驗,去收獲。他們的動手能力非常強,小朋友也感受非常好,這跟我們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是不一樣的,因為這個是在熱帶雨林中去感受、去體驗、去收獲。
大熊貓國家公園尋蹤國寶
今年夏天,位于四川綿陽的大熊貓國家公園迎來很多孩子,在清涼中探尋大自然的神奇奧秘,了解野生大熊貓的棲息環境。
在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來自北京、天津、江蘇等地的學生跟著巡護員和老師,穿過茂密的叢林、跨過小河溝,在野生大熊貓的“地盤”中,尋找它們的活動足跡。
通過講解孩子們了解到,架設紅外攝像機記錄野生動物的影像,也是保護它們的方式之一。而讓孩子們興奮不已的是,這片區域的相機就曾拍到過野生熊貓的珍貴畫面。
天津學生 賈一凡:通過紅外觀測記錄儀,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大熊貓的足跡和影像,就好像這些動物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我們也能夠更好保護觀測,為它們營造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
保護區內,千年的云杉高聳入云,一些樹干上覆蓋了厚厚的苔蘚,松軟的腐殖質踩上去猶如地毯,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清香……受季風氣候影響和海拔落差,這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是最早建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地處岷山山系腹地,是典型的高原山地地貌特征。除了野生大熊貓,這里還有川金絲猴、羚牛、雪豹等珍稀野生動物。
沙漠研學
見證黃沙上的生命奇跡
寧夏中衛沙坡頭旅游景區位于騰格里沙漠東南邊緣。今年暑期,不少孩子來到這里實地感受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
清晨,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啟了一天的沙漠研學之旅。他們挑戰的第一個項目是滑沙。面對全長168米、傾斜角達38度的沙坡,不少孩子一開始有些膽怯。
放下緊張與顧慮,孩子們逐漸適應了沙漠的節奏。隨之展開的,是徒步行走至沙漠深處的探索。一路上,迎著烈日,老師向孩子們介紹著沿途可見的植物和動物,綠色的耐旱植物、沙漠蜥蜴,都是大家觀察和討論的對象。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也慢慢認識到,即使在如此缺水、多風沙的地理條件下,依然有生命頑強地存活著。正如茫茫沙海中,格外顯眼的一塊塊網狀的麥草方格。
通過講解,孩子們了解到,當地“五帶一體”綜合治沙防護體系,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他們親身體驗了麥草方格的制作過程。
近年來,強調“知行合一”的深度研學旅行日益受到家長青睞。各地文旅部門也積極順應趨勢,推出融合本土特色的研學項目。在沙坡頭的浩瀚沙海間,孩子們不僅學習了治沙知識,更深刻體會到生命在逆境中的頑強,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內涵,最終完成了自然與自我對話的課程。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