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打了3年多,俄烏損失都不小,但最大輸家卻已經出現,那就是歐洲。而默克爾早在2015年就做出預測,歐洲因為太相信美國太依賴北約,直接被推到了一線,歐盟沒有直接參與戰爭,卻成為戰爭最大受害者,輸掉了未來。
要理解今天歐洲的處境,得從十年前說起。2015年,《明斯克協議》簽署,西方媒體普遍解讀為“和平曙光”。但默克爾當時就潑了冷水——她認為這并不是真正為和平,而是為烏克蘭爭取“戰前準備時間”。這句話當時幾乎被當成了冷血預判,輿論更關注“俄烏是否停火”,卻忽視了德國前總理的深意。
默克爾并不是反對和平,而是看穿了歐洲在這場沖突中的尷尬定位:跟著美國、依賴北約,卻忽視了自身戰略獨立性的流失。
事實證明,她沒說錯。歐洲在對俄制裁上選擇緊跟美國步調,犧牲的是自己賴以生存的“生命線”——能源。
德國在當時還在推進北溪2號項目,目的就是穩定俄羅斯能源供應。可2021年底,北溪2號被暫停審批,次年沖突全面爆發。德國的天然氣價格隨即飆升三倍,能源緊張像骨牌一樣牽連整個歐洲,工業、交通、民生統統被拖進成本深淵。
默克爾留下的“安全繩”,被新政府親手剪斷。那一刻,歐洲能源自殺式斷供,開了一槍,打中了自己的膝蓋。
戰爭爆發初期,歐洲主流聲音是團結一致支持烏克蘭,對俄實施最嚴厲的經濟制裁。歐洲人普遍以為,俄羅斯很快會因為經濟封鎖而“撐不下去”,而西方可以憑借經濟體量贏得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
但沒過多久,現實啪啪打臉。俄羅斯的能源并沒有完全斷供,反而轉而向亞洲市場傾斜,中國、印度、甚至非洲市場照單全收。而歐洲,卻因對俄能源依賴而被卡住了喉嚨。天然氣價格在德國漲了四五倍,法國、意大利的電力補貼被壓得喘不過氣。
與此同時,美國打著“援烏”的旗號,把本國頁巖氣轉成液化天然氣高價賣給歐洲,轉手就是一大筆。歐洲苦哈哈熬冬取暖,美國企業卻靠能源暴利賺得盆滿缽滿。
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宣布將部分生產基地搬去美國;大眾也調整電池產業布局,將核心制造環節外遷;法國、英國開始出現“限電”、“限氣”的尷尬現象。
歐洲原本引以為傲的制造能力、穩定能源體系、社會福利模式,一夜間像被熔斷的電路一樣,頻繁跳閘。昔日的“高地”,正一點點塌方。
2022年下半年開始,歐洲的通脹飆升、電費漲價、失業率上升、罷工浪潮此起彼伏。法國黃背心再次走上街頭,德國鐵路、航空、公務員系統接連罷工,意大利民眾抗議政府“只管援烏,不顧民生”。
這些不是局部事件,而是廣泛共鳴:能源漲價直接引發生產成本上升,生產成本轉嫁到消費端,最終傳導至家庭支出。一場戰爭,最終讓歐洲人看清:自己不是遠方的旁觀者,而是被架在火上的“買單者”。
而更雪上加霜的是:經濟骨架開始斷裂。歐洲的制造鏈從能源向原材料、運輸再到物流逐步“脫節”。過去靠著低成本能源發展的德國化工、機械、汽車產業,如今面臨“既缺電又缺錢”的兩難。出口乏力,訂單減少,大量企業開始裁員、減產,甚至外遷。
歐洲央行的數據直白得嚇人:2023年底,歐盟GDP占全球比重跌至14.55%,創下近十年新低。2024年初,德國制造業產能利用率跌破80%,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低。
歐洲人終于明白——自己并不是這場戰爭的“助攻”,而是“主傷者”。烏克蘭是戰爭核心,歐洲則成了持續“輸血”的對象。最初,援助看似是聲援正義;后來,變成了財政剛性支出。
2023年底,歐盟宣布將再追加500億歐元對烏援助,用于財政、軍備與重建。與此同時,還要投入400億歐元進行“能源獨立”轉型,以擺脫對俄羅斯依賴。光這兩項就要消耗近千億歐元,相當于歐盟一年的貿易盈余。
但現實是:烏克蘭的戰爭看不到頭,每月的財政赤字超過30億美元,長期依賴外部“續命”;而歐盟成員國卻已經扛不住自己這邊的燃眉之急——
法國通脹突破6%,公共支出接近極限;西班牙與意大利的債務率超130%,評級機構下調信用;匈牙利、斯洛伐克開始公開反對援烏;芬蘭、捷克等中小國家也被卷入分攤壓力。
援烏本是政治象征,最終卻成了財政陷阱。更難的是,援助成效并不顯著。烏克蘭戰局反復,戰線難以推進,而歐洲卻一輪又一輪投入。從最初的“道義支持”,逐漸變成“騎虎難下”。
戰爭初期,歐洲一度嘗試強化“戰略自主”概念。法德提出建立“歐洲軍”,推動獨立外交、能源、產業鏈重建。可一年多過去,結果令人唏噓:
軍事上,仍需依賴北約協調,美軍主導調配;能源上,依舊受制于美國液化天然氣,價格偏高;制造業外遷,恢復無期;民眾信心逐漸崩塌,年輕人移民意愿上升。
而這正是默克爾當年極力避免的局面。默克爾主張通過“經濟綁定”換取和平穩定,用北溪項目穩住與俄羅斯關系,通過中歐貿易帶動雙邊發展,用“互相依賴”降低地緣摩擦。
但這些體系被一場戰爭徹底摧毀。德國的新政府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削弱與俄羅斯的聯系,全面倒向美方。結果,德國冷了、窮了,歐洲散了,援助綁死手腳,信心一地雞毛。
俄烏戰爭的輸贏,還未分出最終勝負,但歐洲的處境已經讓人看清了一個殘酷現實——戰爭不只打在戰場上,更多是打在賬本里、打在民生上。
默克爾那句“別太信北約”的警示,如今顯得極為刺耳又準確。歐洲從未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在地緣政治中被裹挾著走,最終失去了能決定方向的舵盤。
歐洲不是沒有選擇,而是太晚才意識到自己失去了選擇。如今,歐盟再次站到了十字路口,是繼續輸血維持這場深不見底的戰爭,直到消耗掉元氣,徹底被美國收割,推到與俄長期對峙的一線,還是主動與俄緩和,戰略自主?這才是歐洲未來最關鍵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