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拜城縣舉辦第二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活動暨民俗文化“大巴扎”活動。活動以“四方團結話發展·石榴花開別樣紅”為主題,旨在推動兵地、軍地、油地、溫拜(溫州市和拜城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譜民族團結進步新篇章。
活動舉行了啟動儀式,地區政協工委副主任李旺軍、拜城縣委書記霍軍致歡迎詞。在主會場舉行的簽約儀式上,拜城縣委統戰部與復旦大學、新疆師范大學、塔里木大學簽訂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課題研究框架合作協議,為民族團結理論研究搭建了學術平臺。同時,溫拜兩地企業家代表簽署了共同發展合作協議,標志著兩地經濟合作邁上新臺階。
活動借助各種載體與形式,進一步樹牢各民族群眾的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及“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石榴花開”經驗交流會(民族團結故事分享會)上,來自拜城、溫州、一師九團的嘉賓,通過講述、舞蹈、非遺表演等形式,與大家分享了各自的民族團結好故事、幫扶紓困好經驗好典型,凝聚起了民族團結促發展的強大力量。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羅明賢說:“通過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和直接有效的幫扶措施,我們看到村里的老人得到了很好的照料,也看到各民族兒童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一起流暢的交流,開心的玩耍。企業、集體、群眾多方共同努力繪就了一幅各民族和睦共存、共同繁榮的美好新畫卷。”
在喀河邊上的民俗文化“大巴扎”里,四大展區為游客帶來沉浸式體驗。民俗文化展區內,溫州非遺傳承人現場演示甌繡、藍夾纈等技藝,拜城展示艾德萊斯綢、花氈等民族工藝;展演區中,溫州鼓詞、木偶戲與新疆歌舞同臺,唱響兩地文化交融新盛景。
溫州鹿城曲藝家協會溫州鼓詞傳承人陳楓說:“溫州鼓詞是用一把琴,一面鼓,一塊三粒板,還有一個抱月,就能演繹民間故事。此次帶到拜城,旨在讓拜城老百姓了解傳統文化,了解溫州鼓詞,促進兩地人民交往交流交融。”
一場文化交流體驗,展現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底蘊,串聯起了四地深厚情誼,通過“看得見、摸得著、能體驗”的方式,讓“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生動平臺。
拜城縣居民阿依佐合熱·艾合買提說:“今天在民俗文化‘大巴扎’活動看到了很多傳統文化遺產,無論是來自溫州的,還是拜城的,都非常的的好看,而且很精美。”
此次民俗文化“大巴扎”活動不僅是一場文化盛宴,更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臺,通過文化互鑒、經濟合作、學術交流等多種形式,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民族團結之花在拜城大地絢麗綻放。
活動還開展了“百企聯百村”民族團結進步結對幫扶活動。
近年來,拜城縣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扎實推進“文化潤疆”,深入開展“三項計劃”、穩步推進“五個互嵌”,增強“五個認同”。今年以來,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宣講活動1400余場次,受教育干部群眾9萬余人次,鞏固“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4562名干部職工與13686戶群眾結對認親,為民辦實事好事8000余件,深入推進與援疆省市、兵團“結對共建”交流活動,開展主題研討活動12場次,促進了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地委分管統戰工作領導,地委統戰部、地區民委、溫州市委統戰部、溫州市民宗局、拜城縣四套班子、溫州市援疆指揮部、第一師阿拉爾市九團、復旦大學、新疆師范大學、塔里木大學、駐拜部隊等部門單位領導,各鄉(鎮)、縣直部門單位、油區等負責人以及溫拜兩地新聯會和民促會、非遺傳承人、文藝工作者等代表參與。(本文來源:拜城縣融媒體中心 通訊員:魏百寧 陳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