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污水排放引發東亞安全焦慮之際,退役少將張召忠公開表示,如果沒有外部力量干預,中國完全有底氣憑借手里這些家伙什兒,四小時內就能壓制日本。別說,這話出來我還真有點震驚。很多人都覺得這個判斷夠直接、夠大膽,也有人開始琢磨,中日軍力的差距究竟有多大,難道真的隔著一道鴻溝?說到底,這到底是一種民族自信,還是冷靜的理性判斷呢?反正我的好奇心早就被吊起來了,今天就琢磨琢磨這些事兒。
說實話,我并不覺得張召忠的“四小時論”完全是信口開河。你細品一下,中日的軍事實力確實不是一個量級的。中國這幾年,無論是艦艇、航母,還是各種高科技裝備,都像開了掛一樣地發展,硬實力真的是擺在那里。當然,這種“理論推演”更多是按理想狀態來設想,畢竟真打起來,哪里會只有數據參數那點事兒,復雜得很。任何國家要是真敢冒冒失失去軍事試探,恐怕得付出無法想象的代價。張少將這番表態,更多還是給那些想搞事的人提個醒:中國不僅有家底兒,更盼著和平。
其實,這幾年亞太局勢一直挺緊張的,中日海上的那些摩擦,大家多少都有耳聞。放到2025年,中國解放軍的常備軍力量早已壓了亞洲一頭。我記得去年新聞說過,現役兵力基本維持在200萬上下,而日本自衛隊才20萬,差得有點懸殊。光說海軍就挺直觀,中國海軍各種新艦列隊出海,航母都已經配得上“艦隊”這個說法了;反觀日本,哪怕“出云”號徹底改成了輕航母,真正遠洋作戰的底氣還差點意思。空軍就更別說了,殲-20已經不是新鮮貨,北斗系統、網絡化指揮早已融入實戰;日本航空自衛隊還是靠買F-35撐門面,數量和自主研發能力還是差了一截。更不用說中國的火箭軍,東風系列反艦彈道導彈據說已經讓很多國家提心吊膽,再加上高超音速武器的加持,關鍵時候能起到決定性作用。
如果再仔細比較一下技術層面,會發現中國艦艇數量早就拉開距離了。查查公開數據,主力水面艦艇超85艘,航母3條大胖船,萬噸級055型驅逐艦也都成了主力。而日本呢?大多還得看兩艘“出云”級小航母,技術追趕挺拼,可硬件就是隔著一層。再說制信息權和遠距離打擊,中國現在靠北斗和數據鏈指揮,執行力強得驚人。日本雖然買了不少好裝備,可關鍵時候還得仰仗美軍的信息系統支撐,要真在通信、衛星上被針對,恐怕反應速度和打擊效率都要大打折扣。
再談談“地利”,日本本身地理狹長,縱深有限,海上補給和兵力投送天生有點吃虧。中國外部戰略空間更大,工業體系也跟得上,補充和輪換兵力不是啥問題。真要有啥風吹草動,主場優勢十足。日本整體架構本身就偏防御,面對多線攻擊,未必招架得住。
說到這些,心里多少還是有點感慨。現代中國能有今天的軍力,其實是太多先輩們拼命換來的結果。大家可能還記得張召忠一向有自己的風格,說這話不是為了吹牛,而是實話實說、敲敲警鐘吧。咱不是喜歡打仗,但保衛家園的那股勁兒,早已刻進骨子里。有足夠的實力,底氣自然也有。但真心說一句,和平真的比短暫的勝利來得更可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