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023年6月那篇報道,就直指中國科研機構的一項軍事模擬研究,指出如果沖突升級,解放軍可能要面對以美國為主導的多國聯合行動。這樣的報道提醒大家,單純的軍事較量遠不是全部,背后的經濟、金融等壓力才更讓人擔心。
俄媒曾報道多國聯盟圍攻模擬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在2023年6月底刊發報道,焦點是中國學者在《中國艦船研究》期刊上公布的海軍作戰模擬結果。這項研究評估解放軍艦隊在多種假設條件下與一個叫藍盟的集團對抗的表現。藍盟雖沒明說,但從模擬中提到的裝備如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來看,顯然指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軍事力量。研究分成五個級別,從一對一到多國介入,逐步升級壓力測試艦艇能力。
在最高級別,解放軍每艘驅逐艦要同時對付多種導彈和魚雷,外加強烈通信干擾。這種設置基于實際數據,旨在檢驗海軍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率。報道一出,國際上有人指出藍盟內部不均衡,比如歐洲一些國家軍費不足,德國軍力甚至落后波蘭。美國自身工業問題也多,高超音速武器項目延期。
類似模擬在中國國防建設中常見,目的是增強實戰能力。解放軍海軍近年來發展迅速,造船能力遠超美國,新型艦艇不斷服役。這與模擬研究相呼應,確保在面對藍盟時有足夠應對手段。
一旦戰爭爆發可怕不止戰場
俄烏沖突從2022年2月開始,給全球上了一課,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顯示,經濟武器有時比導彈還狠。七國集團迅速把俄羅斯部分銀行踢出SWIFT系統,海外資產凍結近3000億美元。這導致俄羅斯貿易中斷,工業受阻,教訓深刻。如果類似手段用在中國身上,后果同樣嚴重。
專家分析,中國持有這些資產有風險,好比把錢放在對手口袋里。俄烏經驗顯示,制裁來得快,影響廣,遠超戰場損失。中國經濟韌性強,但需警惕這種無形打擊。
南海作為忙碌航道,資源豐富,石油天然氣儲量巨大,對中國能源安全重要。但菲律賓政府上臺后,向美國靠攏,在仁愛礁等地挑事,甚至開放軍事基地。這加大南海風險,一旦沖突,會放大經濟壓力。
邊境問題如中印雖已降溫,但印度未完全放棄野心,加勒萬河谷沖突后,雙方需保持警惕。這些區域沖突風險與經濟制裁交織,形成更大威脅。而俄烏沖突中,俄羅斯轉向東方貿易,中國從中獲益,也看到制裁的連鎖反應。
信息戰和輿論戰同樣危險,西方主導媒體,常搞雙標。在南海問題上,曾試圖用所謂國際仲裁施壓。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升話語權。經濟戰考驗綜合國力,中國通過市場化轉型,國企民企互補,增強活力。面對制裁風險,中國堅持自主創新,發展高科技產業,從芯片到量子通信,逐步趕超。
中國布局應對維護國家安全
中國面對多重挑戰,堅持和平發展路線,構建多維防御體系。解放軍五大戰區覆蓋關鍵方向,東部守護臺海,南部應對南海。
經濟上,加速向價值鏈上游攀升,大力發展科技自主,從人工智能到航空發動機,提升創新能力。這讓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不可或缺。一帶一路項目推動合作,基礎設施投資便利貿易,塑造多元國際秩序。
外交智慧關鍵,在臺海南海維護權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臺獨分裂。信息領域加強防護,應對西方抹黑。參與規則制定,在氣候變化等新興領域發力。
同時中俄朝關系友好,共同應對挑戰。中國推動科技創新共同體,與一帶一路國家聯合研發,分享經驗。這些布局確保國家安全,助力中國高質量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