渼陂村,是江西吉安市文陂鎮的一個村子。
在古代,大宗貨物的運輸主要靠水運。因為渼陂村旁有一條寬闊富水河,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努力發展水運,通過水運行走粵贛,販賣貨物,開設店鋪,使這里成為有幾千人口,遠近聞名的繁榮村鎮。
村子不僅有一百多家各類店鋪,還建有規模宏大的萬壽宮、義倉急公祠、福神廟等建筑。街市上各類店鋪不僅經營土產棉布、竹木糧油和傳統藥材,而且還有南北海鮮雜貨,后來連洋布、洋紗和洋油等各種洋貨,也都源源不斷進入市場供人買賣,熱鬧非凡。
渼陂村
上個世紀30年代初的一天,在村子里的一個鐵匠鋪里面,一個身材壯碩的年輕小伙,雙手握著一把幾十斤重的大鐵錘叮叮當當的鍛打各種農具,揮汗如雨。雖然他的這份工作很辛苦,但他倒是樂在其中,而且心里滿懷期待。
小伙子已經在這個鐵匠鋪里面干了三年,馬上學徒期滿,按照行規老板應該給他30塊銀元的工錢。此時他的家中父親病重,母親也賺不了多少錢,30塊錢可以派上大用場。對于一個年輕人而言,第一次拿到自己賺到的錢補貼家用,是多么令人激動和自豪的事情呀?
不過,當年輕人滿懷期待的給老板要錢時,老板卻翻臉不認人了,先是用各種理由說推脫,說他干的不好之類的,年輕人當然不服氣,最后甚至說出了“要錢沒有不干就滾蛋”的話。年輕人失望至極,扔下鐵錘,出門走到了村子里的祠堂。
誰能想到,年輕人這一走,走出了一個共和國開國將軍,而他就是日后鼎鼎大名的萬歲軍軍長,梁興初中將。
梁興初中將,在朝鮮戰場為38軍贏得萬歲軍美譽
梁興初將軍是軍迷非常熟悉的人物,自從30年參加紅軍以后,參加了歷次反圍剿戰役,經歷了長征,抗戰時期在山東堅持抗戰,后來又挺進東北,指揮部隊創造了黑山阻擊戰等經典戰例,最終更是在朝鮮戰爭中大放異彩。在朝鮮戰爭第二次戰役中,建立了奇襲武陵橋、飛奪三所里、堅守松骨峰等戰斗功勛,為陸軍第38軍贏回了萬歲軍的美譽。1955年,梁興初被授予中將軍銜。
其實,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的渼陂村不但走出了梁興初中將,而且還走出了梁必業中將和梁仁芥少將,而且三位將軍都是開國將軍,他們都姓梁,是一家子,其中梁仁芥是爺爺輩,梁興初是叔叔輩,梁必業是孫子輩。
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一個村子能出一個將軍已經是天大的榮耀了,可這個村子一下子出來三個將軍,而且還是同一個家族,可謂是絕無僅有的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樣的機緣,促成了這番美事呢?
梁氏家族三位開國將軍,梁仁芥,梁興初,梁必業
原來,當初梁興初離開鐵匠鋪,出門右轉到了村里的梁氏祠堂永慕堂,而此時祠堂門口掛著紅四軍總部的牌子。
1928年4月,朱毛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之后,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5月又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簡稱紅四軍。紅四軍在朱德、毛澤東和陳毅等人領導下,打破了敵人對井岡山的多次圍剿。為了革命事業的發展,于1929年1月起向贛南、閩西進軍,很快又開創了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
梁興初兒子梁曉源
1929年,在著名的古田會議之后,江西、福建和廣東三個省的敵人發動了對閩西蘇區的會剿,為了打破會剿,消滅敵人,紅四軍又離開閩西向贛南和武夷山中部轉移。也就是在這時,紅四軍總部設在了渼陂村的梁氏祠堂永慕堂,而且團級以上干部就住在堂上二樓,這里留下了毛澤東等紅軍領導人的足跡。
1930年2月6日至9日,毛澤東在渼陂村主持召開了紅四軍前委的一個聯席會議,史稱“二.七”會議。二七會議雖然沒有古田會議那么有名,但是也解決了當時紅四軍和革命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比如規定了贛西南的主要任務,確定了紅四軍攻打吉安的目標,明確了戰略和戰役部署,還解決了土地分配的政治問題。
二七會議會址
直到現在,渼陂村的街頭巷尾,還保存了當時紅四軍的一些宣傳標語。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當時村里找不到出路的年輕人,才會被影響,有機會加入紅軍,最終走上革命道路。
梁興初將軍身高一米八,濃眉大眼,顴骨略高,常人有兩顆門牙,而他卻有四顆,所以被人稱作“梁大牙”。關于梁興初當鐵匠的經歷,梁興初的兒子梁曉華曾在采訪中做過說明,說他父親最初被送到學堂,但是坐不住,再學裁縫和理發,但都無疾而終,后來又被父母送到鐵匠鋪學打鐵,沒想到這個辛苦又枯燥的工作,竟然合了他的胃口。
梁興初中將,因為有四顆門牙,被人稱作梁大牙。
在回憶打鐵這段生活的時候,梁興初自己也曾說過:“打鐵是一個既需要蠻力,又需要巧力,更需要毅力的活兒。我當了三年鐵匠,應該說對后來的軍事生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剛加入紅軍不久,梁興初就趕上了反圍剿的戰斗。
打了三年鐵的他自然有使不完的力氣,卯足了勁的在戰場拼殺,五個月之后就當上了團部通信班的班長。1930年12月,梁興初在龍崗伏擊張輝瓚的戰斗中負傷,之后被提拔為排長,可是排長還沒做熱乎就又被提拔為機槍連的指導員。
就這樣,短短半年時間里,梁興初從戰士到班長、排長、指導員,連升了三級,他激動的對人說道:“這打仗和打鐵都帶著一個‘打’字,打仗就比打鐵有意思!”
不過當了一年多連指導員之后,他主動要求當了副連長,因為指導員這個角色他不太喜歡,他更喜歡在戰場上拼殺。1932年秋,梁興初作為副連長帶兵參加了黃陂戰斗。因為表現突出,梁興初被授予“模范連長”的光榮稱號。1933年8月,梁興初被授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三等紅星獎章,可見他的在戰斗中英勇異常。
梁興初將軍照
在1933年的于都河伏擊戰中,子彈穿透了梁興初的腮部,梁興初堅持到戰斗勝利才倒地昏迷。由于當時部隊醫療條件差,再加上他昏迷之后三天三夜都沒有醒過來,戰士們都以為連長犧牲了,不得不傷心的給他準備了棺材。不過就在葬禮的前一天,他竟然奇跡般醒了過來。
梁興初從軍幾十年,前后共負傷9次,直至逝世,他的前胸、頸下還有4塊殘留的彈片未能取出。有老戰友說他“一個彈傷,升一個軍階”。梁興初則說:“革命就不能怕死!閻王專挑那些沒骨氣、打仗畏縮不前的膽小鬼!”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從一個小鐵匠成長為開國中將的梁興初回到家鄉,此時的他不但名聲在外的萬歲軍軍長,還當上了廣州軍區副司令員。不過那個當初曾經欺壓他的鐵匠鋪老板已經去世,只剩下他的一個小老婆還在健在。
梁興初將軍的兒子梁曉源講述父親早年經歷
想到當初自己家的鐵匠鋪沒給人一分錢工錢就把人趕跑,不想人家成了現在威武的大將軍,自然嚇得要死。她自己先帶著孩子躲了起來,然后又了個中間人,讓他拿著30塊錢送給梁家,說是三十年前欠的工錢,現在要還清。
腥風血雨幾十年的梁興初已經是共和國的將軍,他自然不會為當初的這件事情斤斤計較睚眥必報,聽了此事的他微微一笑,讓當地的干部把老板娘和她的孩子找到,對她們說自己是黨的干部,不是舊軍閥,不會和她們算舊賬,讓她們不要害怕。他不但退回了30塊錢,還請她們吃了飯,臨走又送了她們兩只雞。
想想也是,人的命運確實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當時的鐵匠鋪老板不那么唯利是圖,共和國可能真的就是少了一個將軍,多了一個默默無聞的鐵匠師傅了。不過這正說明了一點,那就是當時的社會確實是建立在欺壓和剝削之上的,因為被欺壓不說還沒地方說理,所以才有那么青年,小小年紀就鐵了心干革命,因為除此之外完全就沒有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