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自古忠孝難兩全,我活著盡忠,忠于黨和毛主席;死后則希望盡孝,葬在母親墓旁,讓我死后能為她守墳”這是許世友將軍生前的夙愿。
實行火葬倡議書
1956年,在中南海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期間,國家為了保護耕地,節約土地資源,火葬逐漸替代土葬成為必然趨勢。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發起的一份關于國家機關領導人員實行火葬的倡議書。
毛主席在拿到到倡議書后,欣然接受,并迅速簽署了自己的名字。他十分認同火葬作為新的安葬方式,并說道:
“殯葬風俗是要改,一定要改。我們共產黨人都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封建迷信的那一套要破除。身前身后事,事事都要革命嘛。
簽完后名字后,便對周圍的領導同志說,我先簽了,其他的就看你們了,其他的中央領導同志也紛紛表示贊同,這份倡議書得到了朱德、彭德懷、康生、劉少奇、周恩來、彭真、董必武、鄧小平等領導人的簽名支持,不在北京或者沒有參加會議的領導干部也都同意補簽,倡議書就這樣順利通過了。
凡事都有例外,這樣的例外就發生在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茅臺將軍許世友身上,當倡議書傳閱的他的手上時,他拒絕簽名,并為此找到毛主席,希望可以在死后陪在母親身邊,他提出這樣的請求是有苦衷的。
許世友童年生活
許世友出生在湖北省麻城縣許家洼(今河南省新縣田鋪鄉許洼村),家庭貧苦,從小受盡磨難,父親積勞成疾,早早就撒手人寰,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許世友的母親身上,許世友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年僅8歲的許世友進入少林寺當雜役,學成歸來后,與村里的地主惡霸發生沖突,失手打死了人,許母果斷讓許世友逃離,自己來承擔一切后果,此時的許世友感覺到無比愧對母親,而在他看來母親是這個世上最偉大的人,許世友倔強、果斷、勤儉、自立的品格得益于母親以身示范的啟蒙,一提起母親,常常使許世友長吁短嘆。
許世友從軍生涯
紅軍時期:許世友在離開家鄉后,加入了吳佩孚的軍隊,參加了北伐戰爭,但是軍隊的腐敗讓他心灰意冷,在接觸到共產主義思想后,毅然離開北伐軍,加入工農紅軍,帶領家鄉人民參加“黃麻起義”,黃麻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許世友的名字卻引起了國民黨方面的重視,發布懸賞公告,在家的母親被抓走拷問,許母卻咬緊牙關一字不吐,遠在軍中的許世友焦急萬分,直接給匪徒寫信讓其放了他母親,要不然就帶兵消滅他們,迫于許世友的威懾,許母被放了,許世友趕回家中看到被折磨的母親,失聲痛哭,內心十分愧疚母親非但沒有享福還遭這么大的罪。
安頓好母親,許世友回到軍隊,多次擔任敢死隊隊長,屢立奇功,成為了一名連長,隨部隊參加了反圍剿戰役,在漫山關戰役中一戰成名,成了紅二十五師師長,在萬源城保衛戰中,用靈活的戰術戰勝了數倍于我方的敵軍,之后在長征路上的戰役培養了許世友作風頑強,敢打攻堅的戰術特點。1932年秋天,部隊在離家鄉不遠的地方整編,許世友趁此機會回去看望母親,因為他深知下次見面不知何時,臨行前跪在母親面前向她告別,他的母親深深牽掛著離去的兒子。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由紅軍三大方面軍整編的八路軍奔赴抗日戰場,許世友出任386旅副旅長,參加了冀南抗日根據地創建,1939年和旅長陳賡大將領導指揮了香城顧戰役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在抗日戰爭勝利后,毛主席親自表揚許世友,稱贊其“打紅了膠東半片天”。
在這期間,遠在家中的母親得到的消息都是犧牲或者其他不確切的傳言,這讓母親更加擔憂,時時刻刻盼望著自己的兒子平安歸來。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許世友參加了萊蕪戰役、膠東保衛戰、孟良固戰役,特別是孟良崮戰役,全殲國民黨王牌74師,在濟南戰役中,與敵人鏖戰八天八夜,創造了全軍第一次攻占由10萬敵軍固守的大型城市記錄,此次戰役基本解放了山東,使華東,華北兩大解放區連成了一片。
新中國成立后:1949年,新中國成立,許世友擔任山東軍區司令員,生活安定后他想起了自己的母親,1952年,許世友回到家鄉,這對闊別數十年的母子終于相見,看著已經滿頭白發的母親,許世友跪在地上,兩人也相擁而泣。許世友從大別山把母親接到濟南,享受天倫之樂,奈何母親適應不了那里的生活環境,不足一月就回到老家,這一別竟有8年,軍中繁忙,只能讓兒子代為盡孝。
1965年,許世友擔任南京軍區司令期間,接到母親病重的消息,公務在身沒辦法離開,于是派兒子把母親接到南京治療,卻沒想到許世友連母親的最后一面也沒有見到,于是在母親的墓前暗暗發誓一定要生前盡忠,死后盡孝,陪伴母親左右。
對越自衛反擊戰:1978年針對越南不斷在我國邊境挑釁,我國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于1979年發起對越自衛反擊戰,當時已經74歲高齡的許世友被軍委主席鄧小平點將,擔任東線總指揮。
1979年2月17日拂曉,我軍從廣西和云南兩個方向向越南發動進攻,僅僅數日越南人自詡的"越南馬奇諾防線"諒山便被攻克,隨后我軍又一舉攻克同登等地,贏得自衛反擊戰的勝利。這也是老將軍的最后一次指揮戰斗。
塵埃落定:在去世前,自知生命無多的情況下,讓秘書向黨中央寫報告,提出土葬的要求,1985年10月,許世友因肝癌逝世,走完了傳奇的一生,死前也沒有等到中央的答復。南京軍區針對許世友喪葬的問題幾次開會都是懸而未決,報請中央后,胡耀邦、楊尚昆為此躊躇再三,經過多次商議,始終無法決定,最終交由小平同志。鄧小平與許世友曾是并肩戰斗過的戰友,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對許世友的性格、經歷、貢獻也是非常清楚的。
對于許世友的去世,鄧小平同樣悲痛,提出的土葬請求也是理解的,但是與當時已經推行了近30年的火葬相違背,在鄧小平詳細考慮之后,做出了八個字的批示:“照此辦理,下不為例”。
10月26日上午,中顧委副主任王震受小平同志的委托乘專機來到南京。向許世友將軍的遺體告別,并轉達了小平同志的意見,用7個特殊總結了許世友的一生:
許世友同志在近60年的戎馬生涯中,戰功赫赫,百死一生,是我軍一位由士兵成長為將軍的卓越指揮員。對黨的事業和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立了大功……許世友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經歷、特殊貢獻的特殊人物。許世友這次土葬,是毛澤東同志留下的、鄧小平同志簽發的特殊通行證。這是特殊的特殊。
許世友將軍成為新中國倡導火葬以來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被準許實行土葬的將軍。老將軍可以陪伴他的母親在此長眠,實現了生前的遺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