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企業想通過跨行業招聘注入新活力,卻屢屢碰壁:招的互聯網人才到了傳統企業,天天抱怨流程太死板;挖來的快消行業高管,在科技公司做市場總找不到感覺。其實,跨行業人才不是 “萬能藥”,只有提前想清楚特殊要求,才能讓 “跨界” 變成 “加分項”。
一、跨行業招聘踩坑?多半是忽略了這些隱性需求
最常見的誤區是只看 “硬技能”,比如找新媒體運營,覺得只要候選人能寫文案、會拍視頻就行,不管他之前是做餐飲還是制造業。結果入職后發現,他寫的內容完全不符合行業調性,比如給老年用品寫文案,卻用了一堆網絡熱詞,受眾根本不買賬。
還有些企業沒考慮 “行業思維差異”。比如從標準化生產的行業挖來的管理者,到了創意行業總要求 “一切按流程來”,把設計師逼得沒了靈感;或者習慣了 “快節奏試錯” 的互聯網人才,到了注重合規的金融行業,總覺得 “審批太麻煩”,雙方矛盾不斷。
更麻煩的是 “學習意愿不足” 的人。他們帶著過去的成功經驗不放,總說 “我們以前都這么做,效果很好”,拒絕了解新行業的規則。比如從線下零售轉做電商的運營,堅持用發傳單的思路做線上推廣,既浪費了預算,又錯過了平臺紅利期。
二、跨行業人才必須具備的三個 “軟素質”
1. 能快速 “清空自己” 的歸零心態
跨行業的本質是 “換賽道”,如果帶著過去的思維定式不放,很容易 “水土不服”。真正適合跨界的人,會把自己當成 “新人”,愿意從基礎學起。比如從教育行業轉到文旅行業做策劃,會主動研究景點運營邏輯、游客消費習慣,而不是照搬 “課程營銷” 那套方法。
判斷這一點,可以問候選人:“如果入職后發現,你過去最擅長的方法在我們行業不適用,你會怎么調整?” 有歸零心態的人會說:“我會先花一個月泡在一線,看看同事們是怎么做的,再結合我的經驗找結合點”,而不是強調 “我的方法經過驗證,肯定沒問題”。
2. 有 “跨界遷移能力”,不是從頭開始
跨行業不是否定過去,而是能把舊經驗轉化成新優勢。比如做過餐飲連鎖的人,轉到生鮮電商可以復用 “供應鏈管理”“客戶復購” 的經驗;有教培行業課程研發經驗的人,去做知識付費時,對 “用戶學習路徑” 的理解就是加分項。
面試時可以讓候選人 “拆解自己的能力”:“你覺得過去的工作中,哪些經驗能用到我們這個行業?具體怎么用?” 比如招科技公司的銷售,候選人說:“我以前賣醫療器械時,養成了‘先幫客戶解決實際問題再談成交’的習慣,我覺得這個思路在賣軟件時也適用,比如先幫客戶做免費的需求分析”—— 能說清 “遷移邏輯” 的人,才不是盲目跨界。
3. 抗壓力強,能扛住 “轉型陣痛期”
跨行業的前 3 個月往往是 “陣痛期”:不熟悉業務被同事質疑、做的方案被打回多次、KPI 暫時沒達標…… 這時候抗壓力弱的人會懷疑自己 “是不是不適合”,甚至打退堂鼓。而能留下來做出成績的人,往往有 “鈍感力”,知道這是必經階段。
可以試試問:“如果連續兩個月你的工作沒出成果,你會怎么調整?” 抗壓力強的人會說:“我會找領導和同事聊聊問題出在哪,把大目標拆成小任務,每周進步一點”,而不是說 “可能我確實不適合這個行業”。
三、3步判斷跨行業人才是否 “適配”
1. 先做 “行業認知測試”,篩掉 “想當然” 的人
不用考復雜的專業知識,而是看候選人有沒有提前做功課。比如招制造業的 HRBP,之前是做互聯網的,可以問:“你覺得制造業的員工關系和互聯網行業最大的區別是什么?” 認真準備的人會說:“我查了資料,發現制造業更關注安全生產培訓、倒班制度的公平性,這些和互聯網的彈性工作制很不一樣”,而不是隨口說 “應該都差不多,都是管人的”。
2. 用 “情景模擬” 看遷移能力
給候選人設置一個新行業的具體問題,看他怎么用過去的經驗解決。比如找連鎖酒店的店長,候選人之前是做連鎖餐飲的,可以問:“如果遇到客人投訴房間隔音差,你會怎么處理?” 有遷移能力的人會說:“我會先道歉安撫情緒,就像以前處理客人對菜品不滿意時那樣,然后馬上安排換房,同時記錄問題反饋給工程部門,就像我們當年跟蹤后廚菜品質量問題一樣”—— 能找到新舊工作的共通邏輯,才是真的 “會跨界”。
3. 查 “過往轉型經歷”,看是否有 “跨界基因”
如果候選人之前有過成功轉型的經歷,比如從編輯轉做產品經理,或者從線下銷售轉做社群運營,說明他有跨界的潛力。重點看他當時是怎么突破的:“你轉崗后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解決的?” 那些能說出 “我每天下班后花 3 小時學數據分析,向老同事請教了 20 多個問題” 的人,往往比 “說不清楚怎么轉型” 的人更靠譜。
聚目獵頭接觸過不少跨行業成功的案例,發現他們都有個共同點:不是帶著 “顛覆行業” 的野心,而是抱著 “融入后再創新” 的心態。對企業來說,跨行業招聘就像 “嫁接果樹”,只有選對適合的 “枝條”,并且提前想好怎么 “培育”,才能結出甜果子。
HR 在招聘時,不妨多花點時間了解候選人對新行業的認知、學習的意愿,而不只是看簡歷上的 “亮點”。畢竟,能在新賽道上跑起來的人,靠的不是過去的成績,而是面向未來的適應力和學習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