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的嘉絨大地,陽光熱烈、山風清冽。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人文與國際教育學院“嘉穗興潮”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團的十余名成員,乘著清晨第一班駛向馬爾康的列車,踏上了他們期盼已久的“三下鄉”之旅。
7月7日至13日,以“盛事賦能、非遺守護、教育播種”三大行動為主線,團隊帶著專業知識和滿腔熱情,書寫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青春答卷。
三天四份策劃,青春智慧為嘉絨大地添活力
抵達當日,團隊迅速對接任務,圍繞“和美鄉村健康跑—馬爾康站”與“中國阿壩·夏繁科學家大會”兩大活動,精準把握“嘉絨氣質”。此后3天,成員們深入嘉絨里旅游休閑街區、查北村、俄爾雅民居聚集點等地,采集一手資料、走訪群眾、訪談干部,探尋文旅融合點。
每一次走訪歸來,便是一場頭腦風暴。團隊圍繞藏式民居的文化延展、賽事活動的傳播創意、青年視角的在地表達、城鄉文旅融合路徑,常常從白天討論到深夜。
最終,他們形成了包括“中國阿壩·夏繁科學家大會”圓桌會議議程設計、“和美鄉村健康跑—馬爾康站”補給點創意策劃、俄爾雅“嘉絨雅沁”特色民居項目融合創新策劃以及馬爾康特色農產品內容及包裝設計在內的4份完整方案。匯報交流會上,方案邏輯清晰、創意亮眼。馬爾康市農業農村局通過感謝函的形式,肯定團隊為盛事籌備與產業發展注入青春智慧與創意思維。
這不是淺嘗輒止的停留,而是一場以調研為基、以創意為橋、以青春擔當為魂的實踐,書寫了高校服務地方的生動篇章。
教室里響起“川劇腔”,童年記住了非遺美
走出會議室,走進校園。團隊將目光轉向教育幫扶,在卓克基中心校開展了一系列“非遺美育+趣味體育”支教活動。
“你看我畫的是紅臉關公!”一名藏族小男孩舉起他精心繪制的川劇臉譜,語氣中充滿自豪。在美育課堂上,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到非遺,用五彩顏料勾勒出一張張神采各異的臉譜,也在繪畫中種下了熱愛傳統文化的種子。
體育活動中,團隊設計了一場“馬爾康小小探險家”闖關游戲,將嘉絨地貌、民族元素融入任務設置。孩子們在奔跑中認識家鄉、學習知識,在協作中收獲友誼,整個校園充滿了歡聲笑語。
當一位小女孩拉著成員的衣角問:“你們明年還來嗎?”一瞬間,那些通宵準備課程、制作教具的辛苦,都被溫柔融化。
在這里,非遺不再只是書本里的“名詞”,而是一次次可以觸摸、可以參與、可以歡笑的成長經歷。孩子們眼中閃爍的光芒,是對文化和知識最直接、最純真的回應。
在唐卡與藏繡之間,用筆墨留存文明根脈
沿著山路前行,團隊來到了西索村的唐卡廟和藏繡合作社。“這個是‘八寶’圖案,代表吉祥如意。”在西索村,年輕的唐卡代表性傳承人三郎羅爾伍正講述著礦物顏料在墻上暈染出的千年故事。成員們圍坐在一旁,認真記錄、拍照、采訪,用現代方式捕捉古老技藝的溫度。
在藏繡合作社,銀針穿梭于粗布之間,藏繡代表性傳承人扎斯滿說:“這些圖案都是我母親教我的,藏繡的紋樣都是老一輩一代一代人傳下來的。”成員們用相機定格精美的藏繡技藝,用筆記寫下圖案的寓意、技藝的源流以及市場化路徑的開拓情況。這些瀕臨失傳的文化密碼被精心收錄,成為守護鄉土根脈的珍貴檔案。
7天的實踐之旅,從盛事現場到教室課堂,從村落調研到非遺守護,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嘉穗興潮”團隊將青春的腳步寫進馬爾康的山谷之間。(劉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